25万亿“影子银行”待清理--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银行频道

25万亿“影子银行”待清理

刘煜辉

2012年12月03日07:38    来源:深圳商报    手机看新闻

  刘煜辉

  从可以考证的文献看,最早使用“影子银行”体系概念的是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McCulley,是指“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之外的机构”。在美国,“影子银行”又称平行银行,意为与商业银行并存,又完全脱离于商业银行系统市场之外。

  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影子银行”可以被“广义地界定为由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由于国情不同,尚不能用市场型信用机构来定义最近几年在中国日益兴盛的“影子银行”,因为这些非信贷融资的业务大多是在银行体系内完成,包括银行理财,而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银行的影子业务”,即区别于正规信贷业务的其他债务融资方式。

  早在2010年,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先生估计,当年中国的“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万亿元以上。如果再算上私人直接持有信托(截至2012年9月,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已经扩张至6.32万亿元)、企业债券;再算上未贴现的票据和民间借贷(央行调查估计为3~4万亿元),区别于正规信贷业务的其他债务融资方式,即所谓的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规模估计在25万亿元以上。

  “影子银行”体系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原因比较复杂。银监会早在2010年、2011年就开始着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定下“降旧控新”的规则,要求银行对到期的平台贷款本息,一律不得展期和以各种方式借新还旧。

  逐步加强的调控力度,使得许多已经开展的地方政府项目的后续资金得不到有效满足。一旦出现“半截子”工程,就可能形成大规模坏账的风险。而在中国国有银行体制中,银行不希望前期发放的贷款变成坏账,所以也有继续供款的动机。

  因此,银行开始绕道通过非信贷的方式,由“影子银行”来帮助地方政府。各种金融创新也因此层出不穷,包括前期的信托,后期券商的资产管理,实际上都扮演着通道角色。今年6月末,14家上市银行(中行和中信银行未披露)买入返售票据规模合计达2.38万亿元,相比年初增加1.17万亿元。这些创新活动帮助银行通过“改变流动性和期限”来增加金融杠杆,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前期发出的贷款不至于在任期内成为坏账,因此“影子银行”的产生总体来说还是体制问题。

  在当前体制下,遇到风险以后都不可避免地以银行表内不良资产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最后还是政府信用兜底。

  中国利率市场化下一步推进的最大障碍,在于没有合格的市场参与主体。从融资者角度看,其主体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构成。这些主体融资、扩张债务时,很少考虑还款问题。在这样的体制下,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利率。而真正的利率市场化,需要通过信用结构和期限结构来优化资源配置,终极目的是利率充分发挥价格功能,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去年我国已开始批准地方政府试点自行发债,希望通过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解决现有地方政府融资问题。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地方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是否能建立起预算约束机制,依然存在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开让地方政府发债,背后还是隐含着政府信用担保。因此,必须要建立现代国家的硬预算约束机制,政府进行各种投资项目必须要有广泛的公众听证制度予以制衡。

  现在地方融资平台新增债务“以新偿旧”的比例越来越高,如果新增债务完全用来应付本息,甚至连偿付本息都不够,那时就有很大的风险。虽然现在还没到那一步,但是也应引起足够重视,不能再让债务继续滚动。

  笔者认为,抑制债务雪球进一步变大是当务之急。金融监管开始收紧,应是最先启动的政策信号,比如清理2012年无序扩张状态的“影子银行”业务。鉴于目前“影子银行”规模较大,允许违约事件无序出现的可能性基本没有,最可能的措施应为总量控制、限制增长、风险排查。

  (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为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李栋、贺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