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工廠”地位面臨嚴峻考驗--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中國“世界工廠”地位面臨嚴峻考驗

2012年12月13日09:3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手機看新聞

  “世界工廠”是對世界工業強國尤其是制造業強國的特定稱謂。在世界經濟史上,被明確稱為“世界工廠”的3個國家依次是英國、美國和日本。2009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並成功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同時,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總值中所佔比例也達到15.6%,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工業制造國。一時間,中國成為了全球公認的“世界工廠”。

  然而,正當在國人為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和“世界工廠”的地位引以為豪時,近幾年頻頻爆發的諸如毒奶粉、毒牙膏、毒水餃、毒玩具、不合格的輪胎和水產品等“質量門”事件使“中國制造”的形象嚴重受損。同時,全球貿易摩擦中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最大受害國的事實更使“中國制造”雪上加霜。此外,以低廉勞動力成本的加工優勢正逐漸消失。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首先,盡管我國制造產品遍布全球且210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水平卻十分低下。目前僅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勞動生產率低也直接導致制造業的經濟效益不佳。從中間投入貢獻系數看,中國1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僅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僅僅相當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從產品增加值率看,中國僅為26%,與美國、日本及德國相比,分別低23、22和11個百分點,甚至低於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從盈利水平看,美國、日本、德國制造業雖然佔GDP的比重並不高,但卻都是利潤率較高的行業,而高速發展的中國制造業近年來的行業利潤率和資本回報率呈逐年降低態勢。

  其次,中國制造業的出口商品大多是技術含量低、單價低、附加值低的“三低”產品,而進口的卻大多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價格的“三高”產品。中國制造之所以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並在基礎原材料、重大裝備制造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嚴重受制於人的根本原因是技術創新能力弱、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從國際視角看,制造業跨國公司的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一般為5%左右,高的甚至可以達到10%-15%,而中國企業中隻有華為、中興等極少數公司可以達到5%的水平。2005-2010年,作為中國制造業精英的500強企業的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88%、2.29%、2.41%、2.13%、1.95%、2.03%,連5%的一半都不到。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不僅影響和制約自主研發水平的提高,導致中國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專利較少,而且也降低了技術引進的成效,難以緊隨國外先進技術的轉移進行追趕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

  第三,低生產成本優勢正逐漸喪失。低成本優勢曾經是“中國制造”的主要競爭利器,也是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稱號的最主要原因。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企業的經營環境正發生巨大變化,全球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普遍上漲、融資和環境成本的增加、國家稅收政策的調整、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特別是新的《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和最低工資制度的全面推行導致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水漲船高,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揚,致使“中國制造”的全球低生產成本優勢已經喪失殆盡。數據表明,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不僅高於墨西哥和印度這兩個經濟相似度最高的競爭對手,而且高於越南、孟加拉國等7個亞洲國家,亞洲勞動力成最低的孟加拉國,價格僅為上海和蘇州的1/5。

  第四,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品牌競爭是企業創造高附加值和獲取豐厚利潤的競爭利器,但中國80%以上的出口商品屬於代工生產或者貼牌生產,缺乏自主品牌,國際性品牌更是鳳毛麟角。2009年《商業周刊》全球頂級品牌100強中,中國企業無一上榜。品牌的缺失致使中國企業隻能從事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勞動密集型的裝配環節,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艱難度日。同時,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雖然近幾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的中國公司不斷增加,2010年更是創紀錄的有43家內地企業入選,但大多是壟斷性的服務業公司,真正的制造業公司卻少的可憐,而像海爾、長虹、青島啤酒這樣的中國知名制造業企業至今尚未踏入以規模為入選標准的財富世界500強的門檻,聯想也僅僅在2008年入選過一次。

  中國制造業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影響力的日益增強使中國被外界冠以“世界工廠”的名號,但對比世界經濟史上曾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三個國家(英國、美國、日本),雖然從規模上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制造工業國,但在生產效率、規模效益、技術創新、品牌競爭、企業實力以及全球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等方面距離真正的“世界工廠”還相距甚遠。

  因此,我們必須以國際金融危機下全球制造業格局的變動為契機,順應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方向和潮流,通過加快制造業的兼並重組與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產能的淘汰進度、加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實施品牌競爭戰略、推進制造業和信息產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促進制造業的區際轉移等途徑,積極推進中國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從世界制造業價值鏈低端向世界制造業價值鏈高端,從世界制造業大國向世界制造業強國的轉變,成為真正的“世界工廠”。(姜益兵)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