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開始了,大四第一學期即將結束。當2014屆畢業生還在為找第一份工作而忙碌時,一些往屆生卻盤算著要換一份“新”工作,其中不乏畢業不滿半年的2013屆畢業生。“接下來又去哪兒”是這些職場“跳早族”最關心的問題。
“成為‘跳早族’,這事兒不賴我”
“我不是應屆生,我有工作經驗。”在上周舉行的校園雙選會上,2013屆畢業生張璇正在向一家通信公司遞交簡歷。為了突出自己不是應屆生,她特意穿上了單位發的職業裝。如果這次能順利找到工作,這會是她的第三份工作,而她畢業還不足半年。
畢業時,張璇抱著“先就業再擇業”的想法,在一家廣告公司實現了就業。但僅3個半月后,她發現這份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果斷辭職了。
接著,張璇應聘到一家雜志社,但沒多久,她發現這份工作依然不是最理想的。張璇原以為一上班就會被重用,試用期間能寫出幾篇萬字以上感人肺腑的通訊稿,盡快向領導和同事証明自己的實力。但是,在兩個月試用期裡,除了跟著師傅採訪外,張璇還要幫忙整理採訪錄音、編輯稿件,結果連一篇像樣的“大稿”也沒寫成。想到自己畢業於名牌大學,又是新聞專業科班出身,每天卻做這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她覺得實在“太憋屈”。“這和我理想中的工作狀態相差太大了,再待下去也沒什麼希望,所以試用期一結束我就辭職了。”張璇說。
“我覺得跳槽沒什麼不對,工作不合適當然會走啊!”對於半年內的接連“兩級跳”,張璇這樣說。
麥可思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約四成畢業生在工作半年內離職,其中近九成屬於主動離職的“跳早族”。要麼不喜歡,要麼嫌薪水少,要麼覺得太累……“跳早族”們的離職理由貌似都是“工作”的錯。
越跳越迷茫,到底誰的錯?
從某商超集團的管理培訓生,到房地產公司的銷售員,再到某外企的人力資源助理……畢業不足兩年的崔斌已經做過5份工作。原本在人才市場上有優勢的他,發現自己越跳越迷茫。
“上大學的時候我比較‘宅’,沒參加過社團活動,也沒實習過,直到畢業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嘛。”崔斌說。因為沒有實習經歷,也沒接觸過實際的工作,“迷茫”的他一畢業就選擇了起點較低的管理培訓生工作,想著通過培訓可以直接升到管理崗。可培訓初期基層的“理貨員”工作讓他很快打了“退堂鼓”,而隨后的幾份工作行業跨度更大。結果他越跳越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歡哪一行。“我想等到春節后的招聘高峰期再試試。如果還是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我就干脆辭職准備考研。”這是崔斌的想法。
麥可思的調查數據中有個有意思的現象:大多數“跳早族”希望通過頻繁跳槽提高工資待遇,然而相關數據顯示,畢業3年內一直為1個雇主工作的畢業生月收入最高,為5個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畢業生3年后月收入最低。
北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李亞晶介紹,任何一家單位在雇用員工時都不喜歡頻繁跳槽的人。一方面,單位會認為該員工的忠誠度不高,入職后工齡短,自然會影響企業給出的底薪﹔另一方面,頻繁跳槽使應聘者專業水平不連貫,職業能力大打折扣。用人單位根據應聘者能力定薪水,對連續跳槽的人不會給出很高的薪資。
小“跳早”,請你聽我說頻繁的跳槽沒有帶來工作經驗的積累,也沒有讓工資“翻倍”,可初入職場的不適應和不滿意還是存在……遇到這些“攔路虎”,職場小“跳早”們該如何選擇?職場過來人和就業專家對此都有話說。
學長說:守得雲開見月明
宋侃是北京師范大學2010屆畢業生,畢業后應聘到一家3G通信公司,月薪不足3000元,而同班同學中有的工資是他的兩倍。面對這種落差,宋侃並沒有輕易動搖。他覺得自己缺乏豐富的項目經驗,而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比漲工資更重要。
雖然宋侃當初應聘的是軟件開發工程師,但由於公司規模較小,人手不夠,他經常要充當程序測試員、電話客服等。在看似“打雜”的工作中,宋侃獲得了更多鍛煉機會,工作能力迅速提升。宋侃的出色表現贏得了領導的認可,工作兩年后就被升為項目經理。
“對工作的滿意程度與自己的期望值密切相關,任何一份工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宋侃這樣告誡職場上的小“跳早”們,“守得雲開見月明。”
專家說:別被“情緒”牽著走
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就業專家居陽提醒,多數職場新人離職前會產生負面情緒,這反映出新人跳槽時看待問題易片面、偏激。正因如此,職場新人跳槽時要多從客觀、積極的角度看問題,還要有長遠的眼光和計劃性。
職場新人有離職意向時如帶有負面情緒,可暫時將“離職”的念頭擱到一邊,避免在情緒化狀態下沖動離職﹔要理性分析目前崗位尚可繼續發展的積極理由,用發展的心態淡化暫時的困境,同時要提高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
在招聘中,求職者的工作連續性、持久性以及離職原因是面試官很看重的部分,頻繁跳槽會讓這些成為求職的阻礙。畢業生在想跳槽時要從自身找原因,明確職業定位,不跟風跳槽,在有負面情緒時不做決定,避免主觀性過強的盲目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