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

經濟需求決定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

黃志凌

2014年06月23日16:39    來源:人民網-理財頻道    手機看新聞
黃志凌在“人民財經年會系列論壇-2014創新金融論壇”上發言 (人民網 攝)
黃志凌在“人民財經年會系列論壇-2014創新金融論壇”上發言 (人民網 攝)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爆發式發展,但社會上的議論卻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經濟發展趨勢,是金融革命的火藥桶,應該抓住這一難得的戰略機遇﹔有人認為監管缺失的產物,潛藏著巨大風險,需要加以規范,甚至隱晦表示應該限制其發展。如果我們拋開這些針鋒相對觀點的行業背景,從互聯網金融產生的需求基礎來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現實存在互聯網金融行為,哪些是基礎性、規律性、不可阻擋的金融發展趨勢,哪些是衍生性、尋租性、不可持續的所謂“金融創新”,由此涉及互聯網金融的各利益關聯方都可以而且應該重新定位自己的戰略,明確方向。

一、基於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支付革命是互聯網金融產生的市場基礎,也代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

無支付不交易,無交易不市場。人類漫長的經濟史,首先是一部支付史。從原始的易貨貿易,到貨幣的出現,再到紙幣的誕生,銀行的產生,網上支付的問世,第三方支付的興起,移動支付的涌現……,“支付革命”奏響了一篇人類金融創新的華麗樂章。

“經濟決定金融”。上世紀90年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促成了以網絡購物為代表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形成。在互聯網商業模式下,傳統金融或者囿於功能的欠缺,或者受制於時空的限制,或者局限於手段的不足,或者受制於決策的遲緩,很難滿足互聯網商業的各種金融需求。於是,互聯網金融業態應運而生。

互聯網商業模式特有的買賣雙方擔憂催生第三方支付出現。互聯網商業模式下買賣雙方存在相互擔憂,賣方擔心發出商品之后貨款不能安全及時收回,形成壞賬﹔買方擔憂付款之后不能及時收到自己意願商品,形成投訴拖累。也就是說,傳統商業模式下錢貨兩清的支付交易行為無法運用於互聯網商業模式,雖然傳統商業模式下也存在大量的預售、預付、拖欠、賒銷等錢貨分離的支付交易行為,但這種支付交易行為的完成依賴買賣雙方相互了解、信任的商業信用,而在互聯網商業模式下買賣雙方充分了解、信任的商業信用幾乎不存在。於是,支付革命發生了,以PAYPAL(貝寶)、支付寶、中國銀聯等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適時登場,並在隨后開創了互聯網金融的宏大場面。根據艾瑞咨詢的統計,2006年我國第三方支付中的互聯網支付交易額僅有485億元,但2012年這一數字則迅速上升到了近7萬億元,一舉使我國第三方支付佔據世界之巔。

訂單和交易數據支撐網絡客戶信用貸款的安全與便捷。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微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中最活躍的主體,並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然而,融資難的問題始終困擾著中小微企業。由於中小微企業的規模實力和生命周期有限,信用水平不足於支撐其在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隻能主要依靠金融機構間接融資。但是,傳統銀行有一套依據財務報表、歷史違約記錄的信用評級方法以及抵質押與擔保標准,大量中小微企業真實完備的財務報表與信用記錄積累、擔保、抵質押很難達到傳統銀行的安全標准,無法通過現有銀行途徑獲取信貸支持﹔如果國家政策與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做出硬性的中小微信貸比例規定,商業銀行為了完成任務被迫降低審批標准,不良貸款又會大量產生。其實,貸款人之所以關注借款人的信用狀況、抵質押品以及抵質押率,主要是擔心借出去的錢能否如約返還。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始終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隨著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出現,中小微企業大量通過互聯網商業平台實現其商業活動,隻要這些交易活動是真實的、可以如約完成的,那麼為這種交易活動提供的融資安排就應該是隨著商業交易的完成而自動循環,與借款人的規模實力甚至信用無關。於是,互聯網企業借助於網絡銷售產生了海量交易數據,運用大數據方法,建立了一種基於真實交易需求、基於歷史交易數據、基於關聯數據的市場趨勢預測的互聯網客戶借款安全評級機制,從而使互聯網商業背景下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獲得無抵押信用貸款成為可能。據統計,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4200萬家,其中個體工商業戶3800萬家,保守估計信貸市場容量在40萬億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藍海市場”﹔截止2013年9月,作為互聯網金融領頭羊的阿裡小額貸,已經為40多萬小微企業提供了超過1000億元的訂單和信用貸款,而不良率卻僅有0.9%。

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移動金融可能是互聯網金融競爭的主戰場。不受時空約束的購買與支付,一直都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理想與追求,並隨著經濟規模擴大、經濟節奏加快、市場化與國際化程度提高、消費在經濟增長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人們對於不受時空約束的購買與支付的要求越發迫切。而每一次對於購買與支付時空約束的突破,都與技術革命有關。近年來,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商業模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取得聯系,幾乎沒有等待一個月、一周、哪怕一天,除了個別商業模式下電報幾乎沒有人再使用,除了太小的孩子外幾乎人人都有手機,甚至不隻一部。與此同時,金融消費的生態也被深刻的改變了,很多人開始喜歡在與朋友聊天的間隙,在線完成商品的購買、支付打車費、給信用卡還款,甚至轉賬,微信銀行也因此方興未艾。我國的網上支付業務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相當大程度上緩解了傳統支付障礙。移動支付發展在2013年雖然呈現爆發態勢,但它還處於起步階段。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電子支付中的移動支付業務已達16.74億筆、9.64萬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高達212.86%和317.56%。

因此,金融服務傳統意義上的網點、自助設備乃至於桌面網絡等,受制於時空的約束限制,將越來越難以滿足客戶對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便利、高效、安全的移動金融服務的需要,而在智能終端、互聯網、雲計算等技術逐步成熟后,移動金融服務應運而生,並呈現出迅猛增長態勢。同樣,金融機構的電子化亦節約了大量實體網點。以建行為例,2005年年底資產總額4.6萬億,有網點1.4萬個,到了2013年,資產總額已經達到15.4萬億,增長3.3倍,但網點數量不到1.5萬個,與8年前基本持平。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不斷推進,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將愈發突出,互聯網商業模式特別是網上購物的發展空間巨大,進而會給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尤其是擁有交易數據支撐的小微貸、移動金融等互聯網金融,帶來井噴式的發展機遇。由於電子商務和與互聯網金融歷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大發展也會反過來會推動電子商務再上台階,使我國經濟的結構更趨合理。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基於互聯網商業模式的互聯網金融前景廣闊,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二、缺乏互聯網商業交易基礎支撐的所謂“創新的互聯網金融”存在著很大的風險

目前,除了上述有互聯網商業模式支撐的互聯網金融以外,也出現了互聯網企業脫離互聯網商業交易活動轉而按照傳統金融模式涉足傳統金融業務,但並不具備傳統銀行的風險管理技術與經驗﹔商業銀行也在沒有互聯網商業交易數據支持的情況下簡單地將線下業務搬到線上,有時候為了擠入市場而被迫降低政策標准。這些缺乏互聯網商業交易基礎的所謂創新性互聯網金融行為存在著很大的風險。隨著諸如P2P網貸平台跑路等風險的不斷暴露,人們不得不開始反思: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尤其是沒有互聯網商業支撐的衍生互聯網金融,在收獲跨越式發展的同時,是否也種下了潛在的風險種子?

根據相關研究機構的統計,當前我國約有1200家P2P平台,貸款余額超過700億元。由於這些平台在承擔籌資和中介職能的同時,大多又履行連帶擔保職責,這就潛存了很大的系統性風險,尤其是在對資金流動監控不足、資本約束不力和經濟下行的情況下,風險爆發的可能性極大。除此之外,相當多 的P2P平台依靠搭建資金池開展信貸業務,信用風險不容小覷。近期查處的不少跑路平台反映出的欺詐問題,也應引起重視。即使是第三方支付企業,如果在涉足信貸過程中超出有交易記錄的客戶范圍,或者雖然有交易記錄但數據的長度和活躍度不夠,無法基於交易的大數據進行信貸決策,而借鑒傳統銀行的方法又往往難以把控其中的信用風險。不僅如此,即使是基於互聯網商業模式的第三方支付行為,如果在追求便利性、高效性的同時,忽略了最基本的安全性要求,也會隱藏巨大的系統性風險。如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沒有嚴格細致地區別小額支付與大額匯劃,在進行大額資金劃撥時,隻需客戶輸入所綁定手機收到的動態校驗碼,甚至隻需要第三方支付的賬戶密碼即可完成資金劃轉,根本無需使用U盾,潛伏著很大的安全隱患。

因此,當前監管機構應該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差別化監管,以規范互聯網金融行為。對有實體交易支撐、發展前景廣闊、風險相對較小的基於互聯網商業的互聯網金融業態,監管當局應堅持“交易先於制度”的原則,給予更大限度的容忍度,也應盡可能多地提供一些軟硬件便利條件。比如進一步加強征信體系的建設,擴大征信系統應用主體,減稅降費等。但對另一些尋租性甚至投機性、風險較大、同業競爭無序、沒有真實商業交易數據支撐的所謂互聯網金融創新,應該盡快制定嚴格的監管規范,保証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加速推進傳統銀行業務的轉型與升級

近年來,當互聯網金融悄然侵入支付、信貸、理財等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地時,有人認為互聯網金融將從根本上挑戰商業銀行,甚至顛覆當前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格局。不可否認,這種以控制支付流為核心的金融新業態必定會一定程度上削弱銀行的根基,但據此斷言將會動搖乃至顛覆商業銀行的地位有點夸大其詞。

首先,從數據上看,縱然經過了跨越式的發展,但當前互聯網金融的體量仍難以與商業銀行相提並論。僅以銀行業金融機構行內支付系統處理的支付業務量為例,2013年交易筆數就高達107.58億筆,交易金額就達到745.23萬億元,而同期全部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金額卻僅10余萬億元,體量遠不及銀行。其次,從業務模式上看,以第三方支付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歸根結底不可能脫離銀行,反而必須依賴於銀行。如目前備付金賬戶仍然是第三方支付無法繞開銀行的“命門”所在。再次,當前商業銀行已經意識到互聯網金融的挑戰,正在積極應對。實際上,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比互聯網企業有著更強的IT基礎。早在國內互聯網金融大發展之前,許多銀行就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全國性計算機網絡。特別是伴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大型銀行都在IT建設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了業務與管理的信息化、數據化。

盡管互聯網金融尚不足以動搖傳統銀行的地位,但並不意味著傳統銀行可以高枕無憂。現實的挑戰與趨勢性壓力是顯而易見的。為了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商業銀行應該充分借助互聯網思想和理念,盡快實現傳統銀行業務的轉型升級。

一方面,必須順應互聯網商業模式發展的需要,加快銀行支付方式創新,鞏固支付地位。所謂的互聯網金融突破口和當前競爭的焦點主要集中於支付領域,這也符合金融發展規律。傳統金融的起點也是源於支付結算,之后慢慢地向存、貸領域延伸。支付寶之所以做得好,與商業銀行沉浸於傳統業務模式不無關系。金融行業涉水互聯網,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網上炒股開始的,但幾乎是在十年后,才誕生了支付寶。支付寶當時進入的是一個商業銀行瞧不上的、看起來利潤也不大的領域,而這卻恰恰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藍海”。其實,第三方支付企業能夠做到的,商業銀行也有能力、有條件做到,並且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根據中小微企業依托大型核心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生存的特點,發揮大型銀行擁有大型企業客戶的優勢,借鑒阿裡小貸公司的經驗,依據中小微企業與大型核心企業的交易記錄,充分挖掘交易和訂單數據,運用大數據技術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夯實數據基礎,強化數據管控和數據挖掘,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技術方法解決營銷和風險管理有效性問題,並借助互聯網技術提升客戶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還需要進一步強調是,近幾年來移動化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潮流,人類的各種經濟、社會活動都或快或慢地被“移動化”,金融服務方面傳統意義上的網點、自助設備等受制於時空的約束限制,將越來越難以適應客戶移動化金融服務需求的挑戰。因此,移動金融服務將成為未來金融競爭的主戰場。移動金融服務將全方面介入客戶生活,成為客戶日常行為的建議者、安排者、提供者,不僅可以大幅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客戶粘度,還會為銀行帶來豐富的收入來源。當前,新渠道、新技術在金融服務的應用周期正在縮短,網上銀行的普及經歷了十年之久,手機銀行也有五年的發展史,而移動支付的發展雖然隻有兩年,但市場前景已經顯現。一旦錯失了本輪發展契機,勢必造成戰略上的被動。在移動金融領域,我們必須摒棄傳統思維,用開放的心態和互聯網的思維,真正做到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在服務流程上做到最大便利,在技術安排上做到安全可靠,並借助大數據方法收集分析用戶行為數據,培養、指導客戶的行為預測能力,真正成為客戶離不開的生活伙伴。

(作者系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責編:章斐然、劉陽)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
  • 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
  • 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