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目前,我國正處於全面推進社會經濟深化改革轉型時期,經濟運行逐步由“高速增長、結構不合理、要素投入驅動、隱含風險”的舊常態向總結為“中高速增長、結構優化、創新驅動、多種挑戰”的 “新常態”過渡。環境的改變,也將使金融領域的剛性兌付——這一舊常態下的畸形產物——不可持續。
新常態下,要求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轉變宏觀調控方式,轉變政府職能,把該做的事做好,完善經濟金融生態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干預市場主體經營。對照以上要求,剛性兌付這一舊常態下的畸形產物將必然不可持續。主要原因如下:
一、金融機構方面,隨著理財業務、信托業務等領域風險暴露的不斷增加,加之監管政策越發嚴格,金融機構保兌付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速、存款不斷流失的背景下,繼續保持剛性兌付無異於飲鴆止渴。原因在於,剛性兌付會催生無風險利率大幅提高,其帶來的最大影響之一就是存款吸引力的大幅降低,這將一定程度上動搖銀行經營的根本。因此,對於銀行而言,打破剛性兌付有利於自身發展。對於信托公司、証券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金融機構而言,受限於資本實力,剛性兌付可能力不從心。
二、監管機構及地方政府方面,首先,隨著政府簡政放權、職能轉變,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政府官員考核機制改革,減少市場干預,政府隱形之手將受到約束。新常態的應有之意就是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其次,從預算法的修訂來看,我國已初步形成現代化國家的財政體系,政府的財政收支都將全面納入預算管理,政府債務實行嚴格管控,以往政府通過隱形擔保來兌付的方式將不復存在。完善金融生態環境與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三、社會經濟運行方面,長久以來的剛性兌付極大地提升了無風險利率,嚴重扭曲了信用風險利差曲線,已經對實體經濟運行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國資委發布的2013年各行業淨資產收益率顯示,工業淨資產利潤率僅為6%,且隻有少數行業才能達到6%的水平。很多信托計劃、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則都達到了10%以上,在這些“無風險、高收益”理財產品的誘惑下,很難有資金願意投向實業。破除融資成本高企的困境,是新常態經濟的必然要求。新常態下經濟增速將逐步換擋至中高速增長,按照利率水平規律,一個運行良好的市場經濟體的名義貸款利率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大體一致,資金雙方實現有效分配。因此,隨著經濟增速的逐步回落,高企的無風險利率及高融資利率將失去基礎層面的支撐,成為無源之水。
迎接新常態,必然要打破剛性兌付,降低無風險利率,這將有助於破解長久以來困擾實體經濟運行,阻礙結構調整的融資成本過高難題﹔打破剛性兌付,有助於引導金融機構資產管理行業形成“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忠實盡責,盡職免責”的發展規律,推動行業健康長遠發展﹔打破剛性兌付,有助於引導社會民眾形成正確認識風險收益,買者自負的投資理財觀念。
(作者系威海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部結構融資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