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10月29日電(魏倩)在即將開幕的第十二屆上海理財博覽會前夕,復旦大學、《理財周刊》等單位聯合發布《2014上海市民理財認知及其行為調查報告》顯示,過半(55.1%)受訪者表示選擇理財產品的標准是產品是否保本。同時,當被問及最常使用的理財工具是什麼時,風險最低、最為穩健的“銀行儲蓄”以78.3%的比例位居首位。
這項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到上海市民對未來經濟看法、對樓市股市等看法、獲取理財信息渠道、購物方式、非現金支付手段等。
對中國未來一年經濟的發展,近半數受訪者表示看好,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調查顯示,接近半數(49.5%)的上海市民相信未來一年中國經濟會更好, 41.9%的受訪者認為“差不多”。隻有8.6%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經濟會更差。
調查還表明,月收入越低的家庭,對未來一年中國經濟的信心逐漸增強。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受訪者信心最高,家庭月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受訪者相對信心最低。
穩健保守的投資心態也使得上海的受訪者對黃金、樓市、股市等高風險投資工具的信心指數不高。1分表示“非常不看好”,5分表示“非常看好”,受訪者對“黃金”、“樓市”、“股市”的信心指數分別為2.56、2.50、2.56,介於“不大看好”和“一般”之間。
也正是由於上海人比較看重穩健投資,在問及最近一年的投資理財收益表現時,虧損的受訪者隻佔4.5%,不賠不賺的佔17.6%,賺0%-5%的佔42.7%,賺5%-10%的佔25.1%,賺10%以上的佔10.1%。可見絕大多數受訪者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能實現保本,大部分受訪者能通過投資理財戰勝通脹或銀行存款基准利率。
在受訪者使用理財投資工具方面,除前述居首位的銀行儲蓄外,其他比例依次是銀行理財產品(41.5%)、股票(41.0%)、信用卡(33.6%)、保險(32.3%)、基金(26.3%)和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比如余額寶、P2P等(23.0%)。
報告認為,互聯網金融作為最近1~2年裡興起的新興投資理財工具,市民的了解和使用程度還不是很高。交叉分析亦顯示,淨資產在500萬元以上的受訪者,銀行儲蓄和互聯網金融的使用比例都最低,而使用銀行理財產品、股票、基金、保險、債券、海外投資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群體。可見,互聯網金融產品並不受高收入家庭待見。
與信用卡相比,互聯網金融在日常支付領域的滲透率也還不是很高。受訪者最常使用的非現金支付手段是“信用卡”(34.0%)。20.0%的受訪者最常使用的“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手段。18.7%的受訪者最常使用“網上銀行”。此外,有3.0%的受訪者最常使用“手機銀行”。
本次調查是採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方式,通過隨機抽樣方法,運用國際先進的CATI(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調查設備,成功訪問363位年齡在18周歲以上的上海城鄉居民,覆蓋了全市17個區縣,在95%的置信水平下,抽樣誤差為正負±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