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会是如何烧钱的
你知道晚会是怎么烧钱的吗?拼明星、比效果!比如林俊杰、林宥嘉这些一线明星50万元起;像刘德华、周杰伦这类超级明星,则至少100万元甚至更高。场地、舞美灯光音响、明星出场费等都推高了晚会的成本
法治周末记者 赵晨熙
“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2000年1月27日,央视借助同名歌曲创办的大型歌唱类节目《同一首歌》一经开播,便备受追捧,如今在“活跃”多年后,这档节目迎来了“寿终正寝”。
8月14日,《同一首歌》策划人钟思潜向媒体表示,有着13年历史的金牌节目《同一首歌》正式取消播出。
这一消息被解读为央视响应“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号召。8月1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
钟思潜也对媒体表示,《同一首歌》停播是为响应中宣部等部门关于节俭办晚会的要求。此外,另两档受欢迎的节目《欢乐中国行》和《中华情》,央视也下令取消了在室外的大舞台演出,改为了节约性的演播厅录播。同时,也不允许它们离开北京去其他城市演出。
“大场面、大明星、大花销,曾经晚会的‘三要素’今后将有所改善。”对于近日五部委联合发布的通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法专家刘俊海表示认可,“明确认识和态度很重要,而未来如何监管落实更是重中之重。”
拼明星让晚会成本水涨船高
“这个台周杰伦、那个台张学友,你说看哪个?”每逢重大节日,北京小伙陈平都会为究竟该看哪个电视台的晚会而左右为难。近年来,各大晚会场面越来越宏大,“明星拼盘大哥会”的套路让民众看得不亦乐乎的同时也必须“紧握遥控器,随时换台”。
“哪个台晚会明星请的多、场面大,就能奠定‘江湖地位’。”曾参与晚会策划工作多年的王维向法治周末记者坦言,如今晚会已成了各大电视台竞相攀比的“有力武器”,必须要有“镇场子”的明星大腕,一场晚会办下来,“烧钱”程度可想而知。
“中场(中等规模)的怎么也得500万元,那种跨年晚会、综艺晚会一般都在1000万元以上,几千万元的很多。”王维指出,场地费、舞美灯光音响、明星出场费等都推高了晚会的成本。
“四分之一、大型的三分之一。”舞台音响设计师赵彬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了晚会中舞美灯光所占总投入的平均比重。“现在晚会都追求奢华,必须大制作,因此要用到大量LED显示屏、3D灯光、冷烟火等,有的设备平均几分钟的花费就要上万元,一场大型晚会下来,光这些就要花上百万元。”
但赵彬表示,与明星天价的出场费相比,这也只是“小巫见大巫”。
如今一场晚会的关注度基本靠压阵明星,因此明星投入是晚会中最费钱的部分,至少也要超过一半,明星出场费,根据其人气决定。“比如林俊杰、林宥嘉这些一线明星,一般是50万元起;而像刘德华、周杰伦这类超级明星,则至少100万元甚至更高。”王维介绍,出场费一般要求明星唱两首歌,有时也会额外再附加一两首短歌。
然而有钱也不意味着就能请到心仪的明星,由于当前晚会过分强调明星效应,因此在重大节日晚会扎堆时常常遇到各电视台“竞争明星”的情况,而这往往又会催生明星价格的飙升。
“除去央视,像名气大的电视台,比如湖南卫视,他们从2005年就开始办跨年晚会,已拥有了一批长期合作的明星阵容,在竞争中胜算较大。”此外王维强调,个别电视台为了追求晚会明星的“独占”,还会在出场费的基础上,再多给明星10万元到20万元不等的费用,防止其去别的节目串场,确保独家。
与传统明星相比,近些年选秀节目的大热,也催生了部分新兴明星。在某业内人士给法治周末记者的一份明星报价单中,记者看到,从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中走出的人气学员李代沫、吉克隽逸等,出场费已达到40万元。
请明星,光有出场费还不够,明星往返路费、食宿费用都要由举办方买单。王维指出,一些大牌明星经常会自带化妆师、伴舞等一干人员,这些人员的费用加在一起也相当可观。
面对高昂的明星费用,举办方也有自己“省钱”的方法。比如现在各卫视的晚会中经常看到大量自家节目推出的艺人,像浙江卫视就经常邀请《中国好声音》出来的明星。王维解释称,这是因为电视台请自家推出的明星艺人,会有适当优惠,费用一般是市场价的60%左右。
另外,一些过时的或二三线艺人也希望加盟有实力的大型晚会,提升知名度,对于这部分主动上门的艺人,电视台都会压低价格,一般出场费在几万元左右,有的甚至接近“义演”。
然而王维坦言,虽然晚会中也有这些省钱的部分,但对整体成本而言,无济于事。
财政资金“火”晚会
其实“烧钱办晚会”一直是各界关注和质疑的焦点,2012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视台主持人叶惠贤就曾批评各地春晚成本昂贵,一台晚会最低成本1000万元,一个新年,光“上星”晚会有40多台,成本5亿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也批评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有这么多晚会,什么事情都能办个晚会!”
在王维看来,如此大费周章办晚会、不遗余力地请明星,目的绝不仅是为了民众看得开心,举办方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 王维以民众接触最多的各大卫视“跨年晚会大战”为例向记者介绍,一台晚会投入巨大,收入基本靠广告,广告费主要分企业冠名和品牌直接广告,为了能吸引更多关注,晚会在宣传上必须有“惊艳”的噱头。
“比如F4重组复出、小甜甜中国首演……这些博人眼球的噱头,实际上都为举办方争取到了大量的广告赞助,并在前期吊足观众胃口,以保证收视率。”
相比表面利益,举办方更重视晚会背后的“营销”。王维向记者“揭底”,一场晚会下来,电视台能用明星、话题形成较长时间的关注焦点,不但提升自身影响力,塑造了卫视品牌,更网罗了更多的收视群体,争得了发展空间。
原本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晚会如今却成了相互攀比的筹码,造成大量奢侈浪费,王维觉得当前晚会的发展趋势已呈现“畸形”状态。
此次五部委下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近年来文艺晚会包括节庆演出过多过滥,存在一味追求大场面、大制作,奢华浪费严重等不良现象。对此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简朴大方、反对豪华奢侈,提倡因地制宜、反对大操大办,防止拼明星、比阔气、讲排场”。
通知特别要求严格控制各级政府机关、国企用财政资金举办晚会,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等原则上不得与地方联合举办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
“这次的‘整风行动’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也是当前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扫‘四风’运动的有力举措。”对于此次五部委下发的通知,刘俊海给予了肯定。
他指出与耗费巨资举办的各电视台晚会相比,一些地方政府巧立名目大办各类文艺晚会,更是浪费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投入。
“办个‘啤酒节’、‘斗马节’,靠这些节庆晚会抬高地方知名度,被不少地方看成是一条形象宣传的捷径。”刘俊海坦言,这些忙于“造节”办晚会的地方,不乏一些国家级、省级贫困县,面对巨额的晚会支出,他们多会选择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摊派,或寻求企业“赞助”。
媒体就曾报道,2006年7月24日,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漳县举办文化旅游节,筹备了由蒋大为、唐朝乐队等助阵的明星演唱会,然而门票则由当地学生和干部职工摊派,学生用抓阄来凑数,抓到的人被迫买48元一张的票。
48元对许多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那却是当地农村学生两个星期的生活费。
《三联生活周刊》也曾曝出央视《同一首歌》节目“企业出钱、地方政府搭台”的运作内幕,称2006年9月“同一首歌走进宝鸡”的演唱会,是这个二线城市花了税后700万元的费用才争取到的,这还不包括场地费、电路建设成本、演员的食宿等费用,而这700万元中有600万元分别来自宝鸡6家本地企业。
刘俊海说,地方政府用财政出资或摊派资金举办晚会,将本该用于民生建设的国家财政投入用于做面子工程,不但是缺乏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表现,更是劳民伤财,极易滋生腐败,必须予以禁止。
此外,他强调,很多国企一掷千金,举办企业周年庆等活动同样要坚决禁止,“国企利润实际上也是国家财政资金,用这些资金去办晚会、摆阔气,也是对国家资源极大的浪费”。
建制度防止“作秀式节俭”
今年的“七夕晚会”成为“节俭令”下发后的首档重要晚会,一些电视台也开始翻新花样。湖南卫视就用一档名为《撒娇女王》的舞台剧替代了以往的明星晚会,不但请的都是何炅、汪涵这类自家明星,舞台也是在自家演播室临时搭建的。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有创意的新型节俭晚会,说明这次的节俭令是有效果的。”刘俊海在鼓励继续创新的同时,也强调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实施细则,避免出现“作秀式节俭”。
据了解,此次五部门下发的通知并非首次“严控令”,今年1月31日,原国家广电总局就曾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贯彻“八项规定”,节俭安全办好节日广播电视节目。
“通知提出不能高价请明星,这个高价应如何界定,就需要细化,应综合艺人名气、公司的工资收入等出台指导性标准。”刘俊海指出,对于明星的路费食宿及随行人数,也要严格控制并制定标准,如酒店星级标准、用餐条件等,避免出现奢侈浪费。
要从源头制止地方政府、国企滥用财政资金办晚会,刘俊海认为,应建立严格明确的晚会报批及预审制度,设立专门部门对晚会的内容及资金来源进行审核,在实际举办中,也要严格监管,一旦发现铺张浪费、违规谋利等行为,必须对责任人进行严厉追责处罚,加大违规成本。
“政府部门应对晚会经费的来源及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刘俊海强调,应以制止滥用资金办晚会为契机,尽快推动政府财政预决算的全面公开。
“这次的文件对整顿行业风气有积极作用,但说实话对我们影响蛮大的。”北京某歌舞团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向法治周末记者坦言,以往由地方政府、国企出资办演出的比重较大,而限令出台,此类演出势必大幅减少,歌舞团只能靠市场商演卖门票挣钱。
“以往都是送门票,现在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花钱看演出?”该负责人希望在整风的同时也能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市场化演出更好地发展。
一位法律界人士也表示,相关部门应“趁热打铁”,从杜绝晚会贪腐浪费到鼓励市场竞争等方面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彻底净化国内文艺晚会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