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再次迎来兑付。松花江(77)号信托已经4次没有按时兑付了。到目前还能让投资者感到安抚的理由是:数天前,中诚信托被认为有可能是打破“刚性兑付”第一单的“诚至金开1号”已经被“神秘买家”接盘;再往前回溯,即便没有接盘者,在旷日持久的资产拍卖程序完成之前,中信信托也自掏腰包完成了兑付。
吉林信托的结尾,不知道会不会是这种结果。现实是,兑付风险的风声吹了多年,“刚性兑付”还保持着金身不破的记录。
这可能让一直呼吁打破“刚性兑付”的观点持有者失望。他们认为,依托影子银行而获得爆炸性增长的信托业,犯有导致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与经济结构失衡的原罪,而“刚性兑付”则是误导市场、放大原罪的敞口。
进军资管业务的基金、保险和期货等应该也会有所失落。他们是信托公司私募投行业务的强有力竞争者。实际上,进入泛资产管理时代以来,他们的业务正迅速增长,对信托一支独大的业务增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侵蚀。去年信托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减速了。
打破刚性兑付,最好的结果是也就是实现了前述两方的愿望:金融机构各司其职,促使经济结构健康转型;同时跨市场的资产配置更加多元,金融格局也得以重新塑造。
但引发坏结果的风险也会随之而来。尽管兑付风险所显示的不良率仍在安全范围内,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一旦破坏了影子银行的基础,监管者能否将风险传导限制在边缘地带。
这个任务可能有些困难——从另一方面来说,城投债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也难保清白。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的发家史大多可以概括为“类贷款”、“类信托”路径,在经济主动减速、金融业风险敞口加大、金融市场主体信用的建设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过快甚至主动打破“刚性兑付”,都可能使庞大的影子银行债务直面流动性风险。
谁愿意因此而进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史册呢。在这些不确定性中,对于那些涉及的信托、银行、甚至是地方来说,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要成为打破潜规则的第一人。
《金台观察》专栏是由人民网财经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及外部专家联合撰写的短篇评论,提供具有洞察力的关于中国经济、商业趋势的解析。投稿或有关于文章的任何意见请联系cy#(换成@)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