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历史长河中的倏忽一瞬。这一瞬的10年,凝就了永恒的辉煌。中国人以科学的态度、昂扬的精神、坚忍的付出,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着国家面貌,书写着人类奇迹。
数字勾勒不出太多的细节,却能描摹出10年奋斗的印记。10.7%、9.9%、3.9%,这镌刻在时间坐标上的3个数字,分别是中国GDP近10年、改革开放30余年以及世界经济近10年的年均增速。在数字的辉映下,中国前进的每一步历历在目。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当这个拥有世界1/5人口、起步并不早、负担并不轻的泱泱大国,反复闪耀在世界的聚光灯下时,引来诸多赞叹,也引发更多好奇。
人们好奇的是,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让中国在这10年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发展,迸发出如此强大且势不可挡的发展活力?
答案显而易见,科学发展观正是诸多力量的源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如同擎着一盏明灯,带领人们趟激流、越险滩,在改革的深水区从容不迫、处变不惊。
有怎样的观念指引,就会有怎样的生动实践。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用10年时间,以科学发展的硕果,做大了公共财政的“蛋糕”。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跃上10万亿台阶,同比增长25%。财力增长速度之快,历史罕见。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用10年时间,以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快了改善民生的步伐。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超过7万亿元,占总支出的近七成。民生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十八大代表、财政部长谢旭人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财政部门注重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始终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投入,为加快民生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民生支出规模的迅速增长和民生支出占比的不断提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生动诠释,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公共财政体制日益完善的重要标志。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说,财政支出不断向民生倾斜,充分反映了“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念。党的十六大以来,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议题。
他认为,从片面追求增长到重视协调发展,其背后是从“国富”到“民强”理念的转变,同时也体现出我国正在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民生型政府”的转变。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公共财政的阳光将照亮更多群众的生活,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将会越来越明显,生命力也会越来越旺盛。
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改革浪潮使蓬勃发展的中国日新月异,每个普通个体渴求的小幸福世代不变——渴求国家和平安定,生活祥和富足,渴求一个有保障的当下,渴求一个更阳光的未来……而这些小幸福又从何而来?
- 数说十年:经济总量更大 GDP十年平均增速10.7%
- 专家称50年内亚洲GDP将占全球经济总量半壁江山
- 十年·跨越: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 专家:经济总量较大省份GDP增速明显下滑
- 生产总值占全国经济总量60% 城市经济成主导
>今日热点
新闻热搜词来源:百度新闻
中共十八大开幕深圳地铁再次急停以色列议员对华道歉奥巴马胜选演讲医院放700万钢琴危地马拉7.4级地震欧洲最大妓院男厕情侣间李宗瑞反控被强奸韩寒干露露阳台门宁波独臂校长90岁体萧蔷劈腿神功黄金法拉利四省巡航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