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匹克、李宁、安踏等企业先后爆出利润降低的消息,诸多品牌门店纷纷关闭,寒冬气息浓重。专家分析认为,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后的迅猛扩张和“粗放式”发展,国产体育品牌已经进入深度调整阶段,整个行业将迎来一次重大调整。
国产体育品牌遭遇寒冬
国内体育服装企业匹克体育日前发布报告显示,截至9月30日,其在中国的授权经营零售网点为6739个,与去年年末相比减少1067个。匹克体育发布盈利预警显示,预计今年净利润与去年比较将会显著减少,原因是今年初以来业内广泛的库存调整及疲弱经济状况对集团体育用品需求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有数据显示,多家国产体育服装企业也出现了零售网点减少、盈利能力下降等迹象。上半年,李宁集团持续推进销售渠道变革,在新开248家店铺的基础上,对店铺进行了盈利评估,调整经营结构,关闭1200家低效门店,这一关店比例高达15%。另外,安踏体育今年初以来门店总数也减少了110家。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告诉记者,国产体育品牌跑马圈地、数量取胜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工、租金成本的上升以及产品同质化的严重使得密集开店,规模化的边际效益变小甚至亏损。
疯狂扩张导致“营养不良”
从国产体育品牌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在过去短短几年时间里,国产体育品牌经历了一个“爆炸式”的增长过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体育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借助消费者被激发起来的体育热情和商业赞助、广告营销以及之后的港股上市,许多体育品牌赢得了充足的资本,发展势头蒸蒸日上。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体育品牌在二三线城市大量开设门店,为港股上市提供“业绩”,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占领二三线城市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