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近日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大学教师李大宾却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工作,到湖南长沙去参加培训,立志成为一名男月嫂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卖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些俏皮话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留下的一些话。现在月嫂现象也让很多的小白领们羡慕嫉妒恨。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于长江老师对此现象进行点评。
于长江:这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出现的一个现象。当时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泾渭分明的,当时是一个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相当于有点我们现在的国营企业和公务员和社会上的市场经济这块的差别。今天所谓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界线本身都有点模糊,比如说像白领一些人,本身你说到底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另外,就是说实际上大量的行业里,它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都可以发挥很高的脑力、智慧,实际上这个界线在模糊。我觉得现在像月嫂现象和那个时代所谓脑体倒挂有些不太一样,白领去当月嫂并不是当时“下海”那个意思,因为白领现在已经就算在海里了。
我个人真是看好男月嫂,这是现在就业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一个表现。恰恰说明我们现在人们不像原来不拘泥于过去的那种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所谓哪个行业高,哪个行业低,实际上大学老师在社会上所谓的地位也不一定高到哪去,也就是成为一个普通的行业而已,已经丧失原来那种光环,我倒觉得现在反而说明人们的心态上更摆平了。另外,其实有一个工作性质的问题,就算当年的下海,很多人也不是仅仅为了说挣这个钱,更多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原来比如在体制内觉得自己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没有自由,包括创业的冒险精神得不到满足。就现在我相信很多人寻找一些好像我们感觉挺怪异的这种选择的工作,也有这种成份,有一个个性那种张扬和这种自主选择的。
男月嫂这个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本身自己要当第一个所谓吃螃蟹的人,他是个先驱者,用这个方式自己也来试验。好多东西不试验的时候,可能大家总是觉得不习惯,将来或许反而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行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也都是这样,所以我觉得总的这个趋势上,我个人感觉倒是个好事,反映大家在就业这些方面摆脱了更多的那种束缚、传统观念和心理障碍。
中国第三产业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问题宏观上不管经济学,还是一般社会学早就在说,但是人们没有用个人的实践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经常说中国现在服务业不发达。比如说现代社会应该是有大量的服务业,大量的这样才能优化生活,才能幸福。我们又讲幸福、又讲美丽,中国又讲幸福中国,幸福就要有大量的服务。实际上这个地方,我们有巨大的缺口,至少是说明这个问题,特别有大量的就业,包括很多的职业培训这方面都应该考虑这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