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的维权现场,股民质疑的焦点,集中于*ST长油2010年的业绩问题。证券律师王智斌称,*ST长油追溯调整业绩,涉嫌“误导性陈述”。他表示,是否构成虚假陈述,最终需要证监会的调查认定。
此外,股民还对公司一边亏钱一边增加运力的举措表示“管理层的逻辑难以理解”。
是否虚假陈述尚需调查
根据*ST长油2011年3月发布的年报,2010年,“面对经营、管理、发展的重重压力”,*ST长油“认真分析形势、积极采取对策”,实现净利润883万元。
2012年4月,长航油运发布了《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长航油运称,对2010年年报中的与两艘油轮相关的账务处理进行了调整,同时对出现差错的“燃料成本和跨期收入”也进行了追溯调整。
经过上述追溯调整,长航油运2010年的业绩,由原来的盈利883万元变为亏损1859万元。
此次调整直接牵扯到*ST长油的退市。股民廖亦冰的看法是,如果当时没有追溯调整,那即便后来连亏三年,目前长油“充其量也只是暂停上市”。
据一位会计学教授介绍,当所用的会计规则变更或者相关的国家政策调整时,上市公司可以追溯调整此前的业绩,但“因为使用的会计规则应具有一贯性,所以上市公司发生追溯调整的现象,比较少见”。
3月31日,一位股民对上交所官员表示,有的股民2011年前后买进长航油运的股票,是在看到2010年盈利的前提下,“如果2010年的年报最初就是显示业绩亏损,那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选择长油”。
证券律师王智斌称,*ST长油追溯调整业绩,涉嫌“误导性陈述”。王智斌的观点是,股民在业绩追溯调整前买入*ST长油,并不知道“前面还有个坑”,“*ST长油突然调整业绩,对一些投资者来说不公平”。
“误导性陈述,是虚假陈述的一种。”王智斌称,至于*ST长油到底是否构成虚假陈述,最终需要证监会的调查认定。
维权现场,*ST长油的股民还提出另一个质疑。2011年,长航油运进行了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5.5亿元。“假设2010年长油的业绩显示为亏损,那2011年就不能完成增发。”一位股民认为,长油“涉嫌骗取增发”。
一位证券分析人士称,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与业绩并不挂钩,“只要参与认购的机构和个人,认为募资的项目有前途,愿意掏钱就行”。
此外,2011年6月,长航油运向全体股东每10股分红0.1元,每10股送0.9股,合计分配股利1.6亿元。股民的疑问是,在2012年初追溯调整2010年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已经完成的分红怎么办?”“分红应该是没法追回的。”前述证券分析人士说。
一边亏钱一边巨资扩运力
在亏损年度的年报里,长航油运为自己亏损陈述的原因“大同小异”。比如,2011年,长航油运称,运力供给严重过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运价持续低迷,“面临极其困难的外部环境”。
类似的话,也出现在了2013年的年报中,“航运市场低迷是导致营业收入未达到计划目标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主营业务同样是油品运输的招商轮船,在2013年之前一直保持着盈利。
市场的不景气,通过毛利率可以窥见一斑。年报显示,业绩大涨七成的2008年,长航油运运输综合毛利率逾20%,其中石油运输的营业利润率在24.76%;到了2013年,运输业的毛利率已变为-8.2%,而油品运输的毛利率已降至-10.69%。
在如此低迷的环境下,长航油运的运力规模却成倍增长。2013年,*ST长油的运力规模达到86艘、789万载重吨。而2008年初登陆资本市场时,长航油运的运力规模为58艘、182万载重吨。也就是说,五年间,油运市场江河日下的大背景下,长航油运的运力增加了近4倍。
“一边喊着市场不好亏钱,一边却又掏出巨资扩大运力。管理层的经营逻辑,我们实在是搞不懂。”3月31日,一名散户在维权现场称。
股民质疑“恶意退市”
大规模的计提,也是导致*ST长油业绩难看的一大原因。2013年,*ST长油对部分船舶计提资产减值,对长期期租VLCC计提预计负债。其中,新加坡子公司对长期期租合同确认了21亿元的预计损失,对VLCC船舶资产计提减值准备22.8亿元。
多位受访股民,均“吐槽”了*ST长油如此大幅度的计提。“计提这么多,一下使股民原本对公司扭亏的希望破灭了。”一位股民把如此计提作为指控*ST长油涉嫌“恶意退市”的证据。
对*ST长油2013年的财务报表,会计师事务所出示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由于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我们无法确定该事项对长航油运财务报表的影响是否恰当。”会计师事务所称。
这里的事项,指的是新加坡子公司对长期期租合同确认的21亿元的预计损失。此外,会计师事务所还称,*ST长油未来应对计划的可行性缺乏证据支撑。实际上,早在2013年4月,会计师事务所就曾对新加坡子公司出示过“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长期以来,新加坡子公司都向外国供应商支付着高额的租船费。其自身的亏损则从2010年的7959万元,扩大到2013年的28亿元。
□新京报记者 尹聪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