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股票頻道

滬港通激發機構在港搶殼潮 中資券商欲絕地反擊

2014年09月16日18:44    來源:中國証券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滬港通激發機構在港搶殼潮 中資券商欲絕地反擊

  滬港通啟動在即,內地投資者赴香港開戶熱潮再起,並帶動內地機構購買香港中小券商“殼資源”的熱潮。在長期經營不善的情況下,香港中小券商也非常樂意售殼。多名業內人士認為,滬港通帶來的機會或將推動在港中資券商打翻身仗,然而內地機構赴港買殼未必是最佳選擇。

  資產管理牌照需求最旺 優質殼資源越來越少

  據了解,香港市場允許全金融牌照經營,金融機構可以同時開展股票、期貨、衍生品、期權、外匯、黃金交易。香港証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香港從1-10類牌照機構數分別是970、267、41、909、137、262、26、4、990、7家。其中持有機構最少的第八類牌照(証券保証金融資)僅為4家,而最多的第一類牌照(証券交易)多達970家。

  “香港的金融牌照分為很多類,這些牌照申請難度不一樣,要求的抵押金也不一樣。”香港艾迪企業上市項目管理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夏雄表示,比如9號牌照(資產管理),一類是可持有客戶資產,一類是不可持有客戶資產。6號牌照(企業融資)申請是最難的,1號牌照(証券交易)比較容易買到,因為持有的機構比較多。

  許夏雄說,一家空白的公司想申請齊金融全牌照,難度是非常大的,最順利的都需要數年。如果普通的一家証券公司隻有1號牌照,成本大概在300萬港元左右,而持有全牌照的機構大概要1—2億港元左右。很多內地機構到香港做資產管理業務,需要的是9號牌照,這也是目前需求最旺的牌照。如果是持有全牌照的殼,預計整體價錢還會往上調。

  “在滬港通消息出來后,香港一些小券商的殼確實出現溢價。”中國平安証券(香港)資產管理部董事總經理陳至勇對中國証券報記者表示,雖然香港經紀業務牌照是放開的,但從籌備並申請牌照到能開門營業至少需要一年時間。一些內地機構看重滬港通即將帶來的市場機會,因此有比較強的買殼動機。例如,某些機構在內地有客戶需要進行海外投資的需求,但該機構並未在香港設點,那麼可以通過買殼並借滬港通熱潮,迅速吸引更多客戶來香港投資。此外,通過“買殼”開展業務融資渠道會更多,比如用發債來降低成本獲取更多資本金,否則隻能通過母公司增資,這也是一些內地機構青睞直接買殼的原因。從成本上來說,如果自行申請可以承做滬港通業務的1號牌照,算上資本額、流動資金以及前期投資的人事行政等費用,預計需要投入1000萬港元以上才能正常經營,而目前殼的總價格大概是淨資產再加500萬港元,一般比1000萬港元要高。

  據陳至勇透露,在滬港通消息出來之前,香港券商經紀業務的“殼”價格大約是淨資產再加300萬港元,如今溢價約200萬港幣並不算離譜。原因在於近幾年香港本地券商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港交所的策略是推動券商國際化、大型化,一些香港中小券商的經營日益困難,它們更積極希望把殼賣掉,而優質的殼資源也越來越少。

  借“東風” 中資券商希望“絕地反擊”

  此次買殼熱潮的背后卻是中資券商進入香港多年但業績不佳的窘態。按照交易量和客戶人數,香港券商可分為A、B、C三類,其中A類券商有14家,而中資券商中僅中銀國際一家可列為A類,其余的基本介於B類和C類之間。根據香港証監會公布數據,2013年所有証券交易商及証券保証金融資人的淨盈利總額為167億元,其中聯交所參與者方面,A組經紀行錄得32億港元的淨盈利,而B組及C組經紀行則分別錄得40億港元和18億港元的淨盈利。

  一中資券商香港子公司董事總經理表示,香港本地和海外客戶普遍對中資券商認可度低。這種局面主要是中資券商在國際化方面確實與海外投行有差距,本地業務做不過香港本地券商,國際業務與美資、英資券商也有明顯差距。大部分中資券商客戶都來自於內地客戶,包括內地來香港中資券商開戶的股民、通過中資券商母公司的渠道介紹的客戶。

  “在香港的中資券商業績不佳有多種原因。”國信証券(香港)董事總經理蘇細強表示,香港本地客戶很少且早已開發完畢,機構客戶佔據市場60%以上且大部分是歐美客戶,中資券商在香港子公司的注冊資本僅僅幾億元,不論是研究力量還是投行人員數量,都很難為這些海外機構客戶提供服務。在香港市場承攬IPO項目需要有大量專業投資者可以銷售,對於中資券商而言非一日之功。在大部分中資券商經營業績不佳的情況下,內地母公司又不可能大規模追加投入。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滬港通開通、QFII額度的放開等,這種形勢或將出現逆轉。中信証券國際董事總經理、証券經紀業務主管尚巍說,比如此前QFII開通之初,海外機構投資者大多參考高盛、大摩等外資行的研究報告,但是現在中資行的報告越來越受到歡迎,畢竟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有很大區別,前者是政策驅動,而對中國政策和市場的理解,中資行明顯比外資行高一籌。目前250多家QFII機構有一半以上選擇中信作經紀商。

  蘇細強也認為,滬港通實施后在港中資券商可以借助內地母公司優勢,積累大量的內地客戶。隨著越來越多內地投資者投資香港,A股和港股市場的估值越來越一致,會促使更多內地企業願意去香港上市。“中資券商借助服務內地企業及內地投資者,必然逐漸強大並走向世界,最終和歐美券商進行PK。”蘇細強說。

  “滬港通開通,將有利於中資券商發力海外機構投資者這一龐大市場。”中國平安証券(香港)資產管理部董事總經理陳至勇認為,外資券商背靠大的歐美投資機構加之在新股上市與衍生性商品的發行市場獲取的巨大份額,在香港市場經紀業務領域具有無法撼動的地位。然而他們因成本考慮在亞洲沒有設立龐大的研究團隊,通常其研究僅覆蓋大型藍籌股,因此中資券商在客戶開發上可以與之形成差異化競爭。中國平安証券(香港)在研究上將為海外機構投資者重點覆蓋100億市值以內的二線股。目前,他們已經與一些海外機構投資者進行接觸,這些機構對其提供的服務很感興趣,希望借香港這個平台快速進入內地市場,他們感覺開拓業務比之前更容易。□本報記者 杜雅文 黃瑩穎

(責編:朱傳戈、吳佶)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
  • 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
  • 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