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關部門表示,正在醞釀推動境內企業赴境外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雙向開放有望使人民幣國際化走向新時代。對此,專家指出,境內企業到海外發行人民幣股票,不僅可以讓境外人民幣服務國內實體經濟,還可以進一步鞏固人民幣作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紐帶的地位。
發行條件基本成熟
中國企業赴境外發行股票,募集來的資金難道不是美元、歐元等一籃子外國貨幣嗎?還真不見得,未來的答案也許還將包括人民幣。日前,央行相關人員表示,隨著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持續普及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深,境內企業赴境外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有望開閘。
這一繼滬港通后的最新政策走向,無疑以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持續提高為基礎。央行數據顯示,自2009年實施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量分別達到2.09萬億元、2.94萬億元和4.63萬億元,今年僅上半年人民幣國際結算量就沖至3.27萬億元。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鬆祚預計,2014年這一數字會超過5萬億,佔所有貿易額的22%。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明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中國企業和人民幣都需要更大的國際空間外,監管層允許到境外發行人民幣股票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海外人民幣資金規模已經很大。
“目前倫敦、新加坡等多地已經集聚了巨量的人民幣資金。尤其是香港,據估計其人民幣規模可能已高達2萬億。這部分資金如果不能通過貿易渠道回流到國內的金融體系,就要開辟新渠道。監管層已經允許企業到海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如果在此之外再放開境外人民幣股票,理論上可以拓寬海外人民幣回流的渠道。”徐明棋表示。
人民幣國際化邁新步
怎樣判斷一種貨幣國際地位的高低?答案是看它在世界各地人們生活中的“出鏡率”。
貨幣用途廣、持幣信心足、各國搶著要、匯市頻現身的貨幣自然就是“良幣”。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 )統計,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七大國際支付貨幣,其“出鏡率”著實不低。
“目前,人民幣跨境交易的主要載體是國際貿易,人民幣越來越多地在國際貿易中被用來計值和結算。但人民幣作為跨境金融交易的媒介還不夠發達,這與我們還沒有完全放開國內金融市場有一定的關系。”徐明棋分析,境內企業到海外發行人民幣股票,不僅可以解決國內一些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讓境外人民幣服務國內實體經濟,還可以進一步鞏固人民幣作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紐帶的地位。
專家預計,未來隨著境外人民幣股票的發行,人民幣的“出鏡率”有望“更上一層樓”。“從貨幣的職能上講,境外人民幣股票的開閘將大大拓寬人民幣計價物的使用面。未來,不僅是貿易結算,就連資產交易也將在‘無兌換’條件下用人民幣來進行,這無疑讓人民幣國際化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煥波對本報記者說。
監管護航降低風險
到海外發行股票融資,企業資質如何認定?定價機制如何解決?外資金融機構能否承銷?獲得融資后可否在境內自由使用?專家提醒,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與中國資本賬戶的開放有著密切關聯,可能會引發相關的風險。
不過,在專家看來,這種開放試驗勢在必行,控制風險的手段也遠多於風險本身。“目前到境外發行人民幣股票,還沒有專門的境外人民幣股票交易所或網絡,那麼我們的監管層可以創設這樣一個離岸的人民幣股票交易市場,在監管的護航下讓其發展壯大。”徐明棋建議,未來對資金的用途和信息披露還應實施國際化的監管,股民可以按照國際規則起訴違規的發行企業,得到相應賠償。這樣,既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又真正地服務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實體經濟。
“打鐵還需自身硬”,加強監管、降低風險同樣需要苦練內功。張煥波認為,監管層在推動境外發行人民幣股票的同時,一方面應加快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借鑒、創新便利的金融工具﹔另一方面,應保持當前人民幣的低通脹態勢,讓利率和匯率在合理區間波動,穩定持幣者的預期,從而為人民幣獲得更大的“舞台”和更高的“出鏡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