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門檻高、不足5%做市企業致使交易規模低位運行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做市轉讓方式實施以來,做市企業股票交易活躍度有所提升,但交易規模仍不盡如人意。8月25日啟動做市轉讓方式以來,截至10月13日,做市轉讓成交3909.78萬股,總成交金額為29313.43 萬元。從交易筆數來看,8月25日至10月13日,做市轉讓累計達到14658筆,今年以來至10與13日,協議轉讓為11789筆。
另以第四周(9月15日—9月19日)為例,據本報記者統計,第四周總成交額為27062.36萬元,其中協議轉讓成交額為22560.92萬元,佔比83.37%﹔做市轉讓成交額為4501.44萬元,佔比16.63%。成交2962筆,其中做市轉讓2038筆,佔比68.80%﹔協議轉讓924筆,佔比31.20%。更值得注意的是,9月15日,做市轉讓筆數約是協議轉讓筆數的3.3倍。
“交易活躍度有所提升,但交易規模卻低位運行,有很多因素影響所致。”西部証券場外市場部原總經理、中關村新三板學院院長程曉明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一是新三板投資者門檻太高﹔二是做市股票較少﹔三是沒有做市軟件,人工操作交易效率很低﹔四是企業認識不足,企業認為做市制度是交易所與券商的事情。
第一批選擇做市轉讓方式的挂牌企業也認為投資者門檻過高是造成交易規模較小的原因。首批做市企業、威門藥業董秘婁啟慧在接受《証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8月25日挂牌以來,威門藥業的股票交易活躍度有所提高,但交易規模卻比較小。主要原因是新三板投資者門檻過高所致。”
去年年底,全國股轉系統對《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細則(試行)》進行了修改,修改后的細則將自然人投資者的准入標准從“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終証券類資產市值300萬元人民幣以上”調整為“名下前一交易日日終証券類資產市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同時要求具有兩年以上証券投資經驗,或具有會計、金融、投資、財經等相關專業背景或培訓經歷﹔此外,注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的法人機構、實繳出資總額500萬元以上的合伙企業等機構投資者可以申請參與挂牌公司股票公開轉讓。
目前新三板做市企業確實較少,截至10月13日,挂牌公司已經達到1171家,總股本476.31億股,其中無限售股本166.72億股﹔總市值為3133.38億元,但僅有54家做市企業,佔比僅佔4.6%。
程曉明表示:“目前做市股票較少是交易規模不大的原因之一,造成做市股票少的原因則是目前做市商(即獲得做市資格的券商)篩選做市企業的標准不合理。”
“現在做市商選擇做市企業採用的是直投標准,這是做市標的企業少的原因。”程曉明解釋。
券商直投業務是指對非公開發行公司的股權進行投資,投資收益通過以后企業的上市或購並時出售股權兌現。這意味著做市商選擇做市標的的標准會普遍提高。
在做市交易規模低位運行的同時,新三板挂牌企業股票發行也急劇下滑。9月份完成了23次股票發行,其中包括20次已挂牌公司股票發行和3次挂牌同時股票發行,發行規模僅為30632萬元,環比下滑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