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做多套保”策略浮現
股指期貨上市三年半以來,日益成為各類投資者廣泛使用的風險管理工具。投資者實現靈活避險,既是股市宏觀穩定性增強的微觀基礎,客觀上更直接提升了各類投資者的安全感。日前,上証報記者走訪了相關機構投資者,了解其使用股指期貨的情況。股指期貨機構投資者之一的嘉實基金,其董事總經理、指數投資部總監楊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股指期貨上市三年半以來,“減震器”作用顯現,增強了股市穩定性,為基金產品的開發設計提供了更多的策略,“做多套保”的策略也逐漸體現,滿足了廣大個人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
“在股指期貨未上市前,投資者面對股票價格下跌風險,隻能大量拋出手裡的股票,這樣不僅未能有效回避市場風險,而是加大了股價的下跌動力。”楊宇表示,機構運用股指期貨后,可以不用減少股票的持有量,利用少量資金就能夠有效對沖風險,也使得自身頭寸的市值更加穩定。
楊宇舉例說,某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市值為20億元,為了規避系統性風險,決定減持一半的頭寸,但此舉一方面不能完全回避價格風險,一方面會因為減持股票本身的行為,加大剩余頭寸的下跌風險,在增加市場的整體拋盤同時,也增加了自身的損失。但如果運用股指期貨避險,20億的股票市值可持有不變,又能有效彌補整體市場下跌所造成的損失。“所以,在今年6月底‘錢荒’的時候,因為我們使用了完全對沖的策略,心裡就很踏實,並且通過對沖取得了更好的收益。”
楊宇介紹說,除了使用傳統的“做空套保”手段,隨著市場的變化,機構投資者運用股指期貨進行“多頭套保”的需求已日漸增多。嘉實基金在今年股指期貨出現較大貼水的階段,就進行了靈活的“多頭套保”,做到了“現貨替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楊宇透露,針對機構投資者的需求,中金所今年以來對股指期貨套保制度進行了改革,對於傳統類對沖策略,要求期現匹配。但針對所謂的資產配置,交易所根據投資方案進行監管,並不要求期現嚴格匹配,這極大提高了投資者對於股指期貨“做多套保”的興趣,使其更易操作。
不過,楊宇同時表示,較上市初期,目前股指期貨操作難度變高了,主要原因是套利空間逐漸變小,側面反映了市場投資者也日趨成熟。早在2010年10月份,股指期貨基差明顯,多數時間都以大幅升水狀態呈現,但隨著市場成熟度的提高,目前基差較小,且貼水狀態也時常出現,套利空間越來越少。“這恰恰說明,投資者對股指期貨的需求比以前更加強烈,參與者也越來越多。目前來看,規避股市風險的最佳工具仍是股指期貨。”
楊宇表示,在股指期貨上市三年多的時間裡,嘉實基金成功上線的與股指期貨相配套的專戶產品達十幾款之多,產品資金量從最初的3000多萬元增加到目前的近40億元,其中多數產品都是以對沖操作為主。不僅豐富了交易策略,而且更好滿足了不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曾經有一個主動型專戶的投資者,淨值跌了5%不到就受不了了,我們將它的資金轉為對沖產品之后,收益變得穩定了,它從此以后就成為我們相關產品的忠實跟隨者。”
楊宇認為,股指期貨操作成本較低,這為投資者提供了便利的對沖工具,但種類明顯相對較少,如果能夠再推出如中証500指數等配套品種,避險的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