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全國股轉公司總經理 謝庚
人民網北京3月18日電(任風遠)全國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18日正式發布“三板成指”和“三板做市”指數,結束了沒有指數的時代。總經理謝庚對人民金融表示,指數的推出將強化市場流動性。據統計,今年以來三板成指漲幅為45.29%。
新三板自2013年1月16日於北京正式揭牌至今已兩周歲有余,過去的兩年裡,盡管新三板的發展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氣象,投資者卻始終缺乏觀察市場行情的參考指標。特別是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由於專業知識和信息優勢的缺乏,整個市場行情如何,究竟漲了還是跌了,一時間很難說清楚。
証券市場中最具表征性和投資參考價值的對象,莫過於指數。三板成指最近一期的樣本股共包含332隻股票,截至3月17日收盤,報1452.92點,當日漲幅5.71%﹔三板做市最近一期的樣本股共包含105隻做市轉讓股票,截至3月18日收盤,報1682.60點,當日漲幅1.73%。若以2014年12月31日為基期,三個多月以來三板成指漲幅為45.29%,三板做市漲幅為68.26%。
時隔兩年
新三板首次發布指數
全國股轉公司總經理謝庚在發布會上表示,指數的編制與發布需要市場滿足三方面的條件。首先,市場應具備一定規模。2013年底新三板挂牌公司數為356家,2014年年底為1572家,截至到2015年3月17日,挂牌公司數達到2113家,其中做市股票增到200隻,為指數編制提供了充足的樣本。第二,挂牌公司應具有足夠高的行業覆蓋度。目前新三板已經覆蓋了所有的18個行業大類和82個細分行業。第三,市場具備相應的流動性。2013年新三板全年交易量約8億元,2014年全年交易量增長至130億元,截至2015年3月17日當年交易量已接近160億元,市場交易活躍度邁上新台階。綜合以上各方面因素,直到近日新三板指數的編制方案與行情走勢才逐漸揭開面紗。
指數特質
採用市值覆蓋率標准
據全國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此前介紹,“三板成指”以覆蓋全市場的表征性功能為主,包含協議、做市等各類轉讓方式股票,並考慮到目前協議成交連續性不強、價格走勢不平穩等因素,該指數擬每日收盤后發布收盤指數﹔“三板做市”則聚焦於交投更為活躍的做市股票,兼顧表征性與投資功能需求,並於盤中實時發布。
由於挂牌公司數量增長太快,新三板指數並沒有像上証180指數、上証50指數等採用固定的樣本,而是採用了固定的市值覆蓋率,即新三板指數樣本股數量是不確定的,但市值覆蓋率是確定的,覆蓋比例為85%。
在樣本股的選取方面,新三板指數對信息技術、金融等權重過大的行業也做了一定的限制,避免因單一行業或單隻股票出現極端情況而造成指數失真,指數還將每季度進行一次樣本股調整。
流動性難題
股權有望適度分散
業內人士普遍期望,新三板指數的問世將為市場注入更多的流動性。目前,新三板的流動性還遠低於預期,特別是個股之間的流動性差異很大,“明星股”與“僵尸股”並存,致使許多投資者長期處於觀望狀態。針對這一問題,全國股轉公司總經理謝庚在接受人民金融採訪時表示,新三板市場不同於滬深交易所,不通過IPO進行上市,沒有股票發行環節。新三板挂牌公司多是家族企業改制而來,屬於存量上市,即把股東原有的股份拿出來進行股份轉讓。如此一來,股權集中成為新三板市場的一大特點,甚至有一半的公司股東人數不超過10個。股權高度集中的情況自然影響了市場的流動性,然而股權要不要分散,要不要有更高的市場化程度,要不要持續融資,均取決於公司的自主選擇。
謝庚表示,隨著做市商制度的上線、股市指數的推出,新三板的價格發現功能將逐漸顯現。價格發現功能免去了一對一的談判,將有利於企業投融資的對接與並購重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看好這一效應,適度分散股權,進一步改善市場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