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証監會核發了25家企業首次公開募股(IPO)批文。証監會表示,將在繼續保持按月均衡核准首發企業的基礎上,適度加大新股供給,由每月核發一批次增加到核發兩批次。
這是本月內証監會核准的第二批企業,加上4月2日核發的30家,4月份証監會共下發了55家企業的IPO批文。証監會表示,這是根據市場情況和首發審核工作進度作出的安排。
據悉,上述25家被核准發行新股的企業,包括將在上交所登陸的湖南艾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普萊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將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的永興特種不鏽鋼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以及擬在創業板上市的浙江金科過氧化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中光防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
對於適度加大新股供給,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証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這符合此前証監會主席肖鋼的公開表態。”証監會曾在去年年末指出,將積極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在保持每月新股均衡發行、穩定市場預期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增加新股供給。
董登新表示,在保持每月均衡發行、穩定市場預期的基礎上,新股發行適時適度增加不會給二級市場造成較大沖擊,就市場預期而言,對新股發行節奏與股市行情冷暖相結合有一定思想准備。在上証指數從2000多點反彈至4000點以上,以及IPO“堰塞湖”依然高懸的雙重背景下,新股發行提速勢在必然,市場不必對新股供給加大過分擔憂。
董登新指出,從去年6月以來的新股發行實踐來看,監管層的做法實現了投資功能和融資功能平衡,保護了中小投資者利益,牛市來之不易,既給投資者帶來了回報,也有利於更好發揮股市融資功能及推進注冊制改革。
“新股供給增加是順勢而為,供應大幅增加將有效改變供求關系,從供不應求轉向供求平衡。”英大証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表示,此前每月新股發行數量明顯供不應求,目前增加新股供給的條件已經成熟,投資者可選擇的標的增多,其中一些存在估值泡沫的股票或存在下調風險。証券時報記者 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