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IPO成为了市场和股民心中最忌讳、最恐惧的伤疤。今年初,暂停一年的IPO重启,市场立刻以习惯性大跌迎接;久而久之,股民也将其视为导致中国股市长期不振的“罪魁祸首”之一。中国股市为什么谈IPO色变,其中缘故究竟为何?
今年1月,在监管层反复对新股发行方法进行改革之后,暂停逾一年的IPO在万众瞩目中重启。IPO开闸,苦苦等候的众多新股以惊人的速度扎堆登陆A股市场,伴随而来的是沪指连续多日大跌。事实上,A股历史上,IPO重启后股指大跌的情况屡见不鲜:2001年7月31日至2001年11月2日IPO暂停三个月,11月2日IPO重启,12月股指再度向下,并自此开始长达5年的熊市,直至股权分置改革实施。
IPO难道真的会对股市造成如此严重的影响吗?IPO作为股市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担负着给市场融资,输送“新鲜血液”的功能,有助于保持市场活跃度。同时更多优质公司的上市,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因此从理论上说,IPO应当受到市场各方面的欢迎。
的确,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被诟病已久的“三高”现象:新股发行价过高、发行市盈率高、超高的募集资金。同时大小非源源不断,新股上市后火速变脸等问题严重地困扰着市场。
股市运行诚然有其自身规律,但市场对IPO如此“闻风丧胆”着实让人不解,尤其是在监管层于2013年11月3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之后,新股发行各层面、各环节的透明度得到了提高,发行方操作得以规范,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力度也得到了加强。
本次《改革意见》体现了监管层改革的决心,但本次改革措施更多集中于技术层面上的细节,例如允许老股减持,以限制募集资金,这也间接导致了奥赛康事件的发生。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绝对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和挫折在所难免,但总体来上来说,本次新股改革的方向明确,对于限制打新、稳定市场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另外一个造成股市闻IPO色变的原因,归根到底来自股民的心理。A股市场初期,IPO的不成熟的确产生了一些问题,造就了一批“垃圾股”,许多股民也因此血本无归。但是随着市场不断的改革,制度不断的成熟,IPO已经变得越发规范,对A股市场也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不利因素,更多是心理层面上的影响阴霾。对于新股发行会分流市场资金等问题的考虑实际上已经逐渐多余,相信假以时日,股市对新股发行的“恐惧症”必将得到克服,IPO也终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