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超日债”3月4日正式宣告违约,并成为国内首例违约债券。(网络配图)
当某一家公司——即使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民企——成为了中国债券市场上首单正式违约的案例,那么它就要被载入史册了。在13日的总理记者会上,从外媒的提问中已经能看出国际市场高度关注中国的金融和债务风险问题。
尽管超日违约的是利息,规模也不算大。但在经历过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倒闭后,海外投资者开始担心中国可能出现连环违约。同时,超日违约事件的确在持续发酵,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已开始影响到中国大宗商品抵押融资格局,对铁矿石、伦铜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造成冲击。债券市场更是显示出了投资者避险趋势上行,公司债集体走跌,国债则明显交投活跃。再加上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弱于预期及人民币贬值,流动性较弱的企业压力增大,特别是处于周期下行以及持续产能过剩的行业内的企业。
但是,从政府救助过的先例来看,这一违约背后却是政策立场的转变。此事件表明市场的相关利益方在改变原来的兜底行为,此次违约之前,市场预期的公司所在地上海市政府,没有像去年一样伸出救援之手。这说明,地方政府并不认为超日债违约,会引发局部性或系统性风险。或者说,超日债违约后的各种应对预案,似乎早已成竹在胸。
如此看来,让超日违约不失为智慧之举。这种在有预期、有准备中的违约,更多的是警示意义,提高投资人风险意识,也为今后低级信用资产违约常态化埋下伏笔。投资者应看到,当前行业基本面较差的中小企业是首先该回避的对象。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纪律将面临重塑,投资行为也需随之变化。
当然,超日违约的风险目前还在蔓延,毕竟市场信心遭受考验。不过,正如总理的回答,“至于你问我是不是愿意看到一些金融产品违约的情况,我怎么能够愿意看到呢?但是确实个别情况难以避免,我们必须加强监测,及时处置,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台观察》专栏是由人民网财经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及外部专家联合撰写的短篇评论,提供具有洞察力的关于中国经济、商业趋势的解析。投稿或有关于文章的任何意见请联系cy#(换成@)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