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文章:立足制度紅利,全面小康可期--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評論員文章:立足制度紅利,全面小康可期

2012年11月20日14:25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1月14日勝利閉幕。我們認為,中國的制度紅利潛能巨大,隻要改革到位,未來相當時期內經濟總量與人均收入年均保持7%左右增長幅度完全可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中國經濟周刊》評論員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1月14日勝利閉幕。胡錦濤同志在向大會所作的報告,高屋建瓴地闡明了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這其中,最具廣泛聯系性以及精確度量值的重大戰略目標是,明確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差,內涵豐富。伴隨這一重大戰略目標轉進,胡錦濤同志的報告相應提出了一系列同步發展新指標,內容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科學發展各個方面,充分體現出執政黨面對新的歷史條件,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自我更新的堅定決心與高超智慧。

  藍圖業已繪就,使命依然艱巨。從現在算起,我們要用並不太長的8年時間,在一個人口總量多達13億之巨的發展中大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堅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解放思想,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加速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隻有這樣,才能在此世界經濟復蘇前景晦暗不明、國內經濟增長預期平緩下行等階段性不利因素交互掣肘的情況下,沖破舊的束縛,開動新的引擎。

  開動新的引擎唯有立足制度紅利。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資本和勞動帶來的邊際收益不斷遞減,技術引進的空間也在不斷縮減,土地、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開始凸顯,如果沿用原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潛力有限,而且可能進一步增加擺脫路徑依賴的困難。另外,中國“新興”加“轉軌”的雙重國情決定了迄今為止的發展過程中,因制度不健全所導致的交易成本在社會總成本中佔了很大的比重,因此,隻要假以合適的制度變遷,中國完全能夠在人口紅利、土地紅利等要素驅動型發展動力間漸趨衰竭的趨勢中,尋找到新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力。

  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一新目標首次傳達出的對於國強與民富雙重訴求互動互補齊抓共建的新思維,明確無誤地指向了一系列長期存在的制度性弊病,而這些弊病最集中的病症就是,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我國居民收入佔GDP比重一路下滑,並且由此導致轉型發展羈絆重重。

  切實扭轉這一趨勢唯有立足制度紅利。如:轉變政府職能,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改革征地制度,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等等。我們認為,中國的制度紅利潛能巨大,隻要改革到位,未來相當時期內經濟總量與人均收入年均保持7%左右增長幅度完全可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李海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