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貢桔康熙御賜“大紅袍”
如今兩毛賤賣果農難保本
九龍坡區銅罐驛鎮政府擬多條政策措施扶持
■楊仕倫守望著老果樹
■大紅袍皮薄汁多味甜
九龍坡區銅罐驛鎮的紅桔曾因個大、囊皮薄、味甜、果肉入口化渣、水分多、色澤紅潤等特點,歷史上為清朝貢品,獲康熙皇帝御賜“大紅袍”的美譽。上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大紅袍”出口創匯還一度為當地經濟建設做出過大貢獻。如今,種植時間長達2000年以上的“大紅袍”卻成為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品種,在本地難以立足。
輝煌的昔日
小小紅桔曾貴為貢品
銅罐驛鎮的小小紅桔,曾有過無比輝煌的歷史。據史料記載,銅罐驛地區出產的大河桔柑因色美味佳,品質優良,久負盛名而被康熙賜名為大紅袍。重慶晚報記者在銅罐驛鎮大碑村的紅桔林,看見一塊立於土裡的石碑,石碑橫刻著“柑橘幫”三個大字,左邊豎刻著“咸豐六年”,碑文則是對紅桔管理的12條“幫規”。
現年72歲的讓可元老人,退休前是原巴縣農業局果樹站的一名農藝師。據她回憶稱,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銅罐驛屬巴縣管轄,她是發現石刻見証人之一,“我曾看到過老站長申祥功拓印的碑文,就是清朝時期當地買賣紅桔的規矩。”
《巴縣志》農桑一章中寫道:“西裡銅罐驛及附近西彭、陶家、跳磴、石板諸鄉,其地多崗陵,宜於桔。接壤皆桔園,多者數千株,少者數百株。團團若薺,彌山蔓谷。”
曾是出口創匯排頭兵
據銅罐驛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彭小軍稱,“大紅袍”曾是出口創匯排頭兵,遠銷前蘇聯及東南亞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957年當地出口量就達1560.3噸。
現年73歲,曾在原市農業局當農藝師並負責全市水果生產的張碧德老人也回憶稱,上世紀80年代,當時本地廣柑售價是0.7元/公斤,但紅桔的售價就達到0.84元/公斤。年過六旬,曾任果園村村支書的楊仕倫稱,上世紀60年代,大紅袍價格為0.14—0.16元/公斤,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上漲為0.4—0.6元/公斤。在果蔬中,身價最高。
現年58歲的農藝師彭年福還指出,當年80%以上“大紅袍”都出口,出口價為0.28元/公斤。
尷尬的現實
最低兩毛一斤果農難保本
目前正是本地柑橘盛產期,銅罐驛鎮的紅桔果農卻望著漫山紅彤彤的桔子發愁。雖保住了去年0.4—1.4元/公斤的售價,但以目前銷售看,今年或將有更多的紅桔干在樹上或爛到泥土裡。本地產紅桔為何難以立足?重慶晚報記者走訪本地多位銅罐驛紅桔的業內人士了解到,果樹承包到戶后管理零散,品質不一,水果品種日益豐富,紅桔優勢逐漸萎縮成其目前銷售“敗走麥城”的兩大主因。
農藝師彭年福,從初中畢業至今一直在銅罐驛鎮負責紅桔栽培。他稱今年紅桔產量約為150—200萬公斤,銅罐驛紅桔按三個級別進行定價售賣:直徑60毫米以上者為甲級桔,每公斤1.2—1.4元﹔55—60毫米的為乙級桔,每公斤1元﹔直徑45—50厘米的為丙級桔,每公斤僅售0.4—0.6元。而且在本地基本沒有市場,無奈隻有遠銷雲南、貴州等省。
據彭年福介紹,目前銅罐驛的大紅袍80%為乙級和丙級品,甲級者已為鳳毛麟角。以一株為丙級、產量為50公斤的“大紅袍”為例,其收入僅為20元,該收入僅夠支付化肥和農藥費,算上人工費就全虧了。
果農守望再盼生機
鎮政府擬多政扶持
銅罐驛鎮大碑村,一個個高挂枝頭、個頭扁圓、色澤紅潤的“大紅袍”,楊仕倫摘採邀請重慶晚報記者嘗鮮:撥開薄薄的外皮,囊皮薄、桔瓣飽滿、豐盈的大紅袍即發出誘人的果香。輕輕一咬,甜中帶微酸的汁液就順勢滑入喉嚨……
楊仕倫說,“買臍橙的,我就搭配送‘大紅袍’,目的隻有一個,等它東山再起前讓人們記住這個為我們做出歷史貢獻的果品。相信有重新贏得市場的一天。希望這一天快些到來,保住這一有著厚重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品種。”
來自銅罐驛鎮政府的消息,讓楊仕倫等果農重新看到了生機———為了使這正在逐年減產的品種能夠獲得保護,鎮政府正在擬定相應的保護、扶持政策。據介紹,當地鎮政府以大碑村為中心,選擇樹齡長、品種純正的1000畝為“大紅袍”古樹保護區。在完善保護區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落實專人進行病虫害防治、有機肥日常施肥管理的技術指導,對重點紅桔樹實行挂牌保護。
此外,當地政府還將對保護區內的柑橘樹,每年給予適當金額的補助,鼓勵群眾支持、參與古柑橘樹的管理工作。並積極申報“大紅袍柑橘”原產地保護商標,為發展該品牌產業培育優質品牌。(董億 畢克勤 攝影報道)
(來源:重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