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鄉鎮超載校車折射
學前教育投入匱乏
記者調查發現,由於貧困地區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整體弱小,偏遠山區的幼教事業多依靠民營幼兒園的本能力量支撐,在此情況下,輕易指責其校車“不合規范”有失公允,但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的超載現象使得校車安全隱患隨時都會被引爆。
長期關注農村校車問題的專家、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鄔志輝表示,不能把公辦的幼兒園僅僅辦在鄉鎮,要在村子裡辦幼兒園。用過去留下的教室,在“村校”中設置附校幼兒園,“校中園”或者獨立設置幼兒園,這樣對保障“入園率”是有好處的。如果能“就近入園”的話,校車的問題就解決了。
鄔志輝於2011年大范圍調查國內村庄校車情況后認為,幼兒園校車問題確實比較突出,包括超載問題、不合格校車問題,折射出優質幼兒園的缺乏,以及鄉鎮學前教育投入的匱乏。
華南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主任教授楊寧則表示,幼兒園和中小學不一樣,本身強調就近入園,之所以會出現校車問題,根本在於幼兒園為了搶生源,提高“服務”,從而產生校車問題。楊寧認為,“在農村,走路就能上幼兒園,校車是人為增加的一個服務,容易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針對校車的提供主體,鄔志輝認為,可以採用多元化的方式。一個是可以採用政府的公交系統提供,如果地方的公交系統比較發達的話,就不要搞單獨的校車﹔第二是可以由社會來提供,由社會專營的公司按照標准化來提供,而不是由校方來提供。
他表示,幼兒園校車問題可嘗試走向社會化。學校跟家長之間可建立起一種合同關系,共同來購買這種服務。一旦出了問題,還可以由保險公司來提供理賠服務,這樣就能把學校解放出來,讓它專心投入到教育的本質任務中。
筆者認為,當下,留守兒童是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照顧孩子的老人往往無力接送孩子,校車是聯系孩子的幼兒園的唯一紐帶。在承認農村幼教的發展離不開校車的情況下,政府可以考慮為農村幼兒園購買校車進行補貼,加大針對基層幼教的教育資金投入。校車安全標准日漸提高,如果資金沒到位,安全自然就成為了空談。
(來源:南方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