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張芳曼
最大困難:城裡房價太高
農民工市民化正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農民工自身對市民化怎麼看?阻礙農民工市民化的因素有哪些?
4月11日,記者獲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課題組對此進行了專門調研,並形成了正式報告。
課題組歷時半年時間,在北京、四川、廣東、陝西、湖北和浙江開展了調查。
調查顯示,在“您准備在這座城市繼續住多長時間”一題中,61.95%的農民工選擇“能待多久就待多久”,31.09%的農民工選擇“如果可能就在這兒安家住下去”,還有6.96%的農民工選擇“住上幾年”。
農民工願意定居城鎮的原因有哪些?調查發現,排第一位的是“城市就業機會多,收入有保障”,佔55.70%,排第二的原因是“子女能進城上學”,第三是“能學技術長見識,有發展前途”,第四是“享受城鎮公共服務”,“城市看病方便”排第五。
不願意定居城鎮的原因裡,排第一位的是“買不起房”,佔65.29%,第二位原因為“城市生活成本太高”,第三、四位原因分別是“能與家人在一起,孝敬父母”和“農村有地有房子”。約有13.71%的農民工選擇“我們根本不屬於這裡,遲早要回去”。
調查同時顯示,“沒有住房”是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最大困難。一半多的農民工認為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最大困難是“沒有住房”,佔55.12%。
根據調查,59.93%的農民工願意在城鎮買房,改善生活和子女上學是農民工願意在城鎮買房的兩大原因。40.07%的人不願意在城鎮買房,主要原因是房價太高,佔到73.45%。26.29%是因為“工作不穩定、沒必要買房”,10.66%是因為“城市污染嚴重”。
重大障礙:城鄉二元制度
課題組認為,農民工市民化首要障礙是城鄉二元制度。我國以戶籍制度、城鄉差別勞動就業和福利保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城鄉二元制度,使得已經離鄉、離土、進城的農民工,無法成為城市的真正居民。
近年來,戶籍制度改革雖有所突破,但大中城市尤其是京滬廣等大城市的戶口放開有限。
這意味著,農民進入城市從事新職業,卻很難改變原有的農民身份,在社會中形成了有別於農民和城市居民的第三類群體,在城市內部又形成新的城市二元結構,包括居住社區上的二元結構、享受公共資源和公共權利上的二元結構、就業上的二元結構。
其次,勞動權益受損,抑制了農民工市民化的意願。目前仍有不少農民工未簽訂勞動合同,農民工勞動條件普遍較差,工資水平明顯偏低。
第三,公共服務不足,減緩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進程。目前,大部分地區未對農民工住房問題提出一個系統性、長期性、可操作的政策框架,公租房、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基本上不對外來農民工開放。義務教育階段以公辦教育為主,接收農民工子女就學的格局基本形成,但地區不平衡,農民工子女學前教育和異地高考問題突出。
第四,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有偏差,加大農民工市民化的難度。
國際經驗表明,現代化過程總是伴隨著農業份額的大幅度下降和城市化的推進。而在我國,城市化滯后於工業化進程。這種結構的偏差,很大程度反映在農民工身上。近1.6億的外出農民工在城鎮的二、三產業就業並創造GDP,卻因種種障礙,無法完成市民化真正成為市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