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就《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公開征求意見。按照《辦法》,長期處於割裂並行狀態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之間有望實現銜接轉換,繳費年限也會有明確辦法折算。
老有所養,對誰來說都是件大事。經過這些年的不斷努力,我國初步搭建起覆蓋全民的養老保險大框架,億萬人已經受益。但苦於傳統的城鄉分割、地區分割、身份分割,養老保險“跟人走”一直很困難、也很麻煩,保險待遇更是“三六九等”、相去懸殊,結果導致許多因工作遷徙、因城鎮化戶籍變動的人們因此吃虧,外來務工人員離開城市前排著大隊去“退保”的情況反復出現。毫無疑問,繼實施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跨省轉續新政之后,啟動養老保險跨制度“互認”,是又一令人欣喜的政策進步。更重要的是,在社保“五險”裡頭,養老保險所佔金額最大,風險周期最長,堅持進行養老保險“一體化”改革,大大強化了民眾對未來我國將建立一個更適應人口流動、同時更加公平的統一社保體系的信心。
養老保險自由接續轉換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是一個好的開始。當然,想要實現權益“通存通兌”,還要盡可能的“不縮水”,比在形式上、技術上帶走一份保險關系艱難得多、復雜得多。由於不同險種各自繳費標准、資金構成、待遇水平差別太大,轉出地接收地的經濟發達程度、資金支付壓力又很不平衡,轉換起來很難掰扯得一清二楚、完全合理。從目前的征求意見稿來看,隻轉個人賬戶不轉統籌賬戶,繳費年限折算也不夠對等,這些政策設計可以講是一種現實選擇,未來尚有待進一步論証調整。此外,我們也要看到,眼下實際存在的養老保險制度其實遠不止表面上這三種,新老農保仍有並存,不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進度不一,公務員養老制度至今單獨運行……從三大險種局部“互認”,到真正的養老制度、社保制度整體“並軌”,確實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社會保障不僅僅是民生問題,縮小城鄉、地區、群體之間的保障落差,普遍提升福利水平,對最終剝離附著在戶口、身份之上的特殊權益,徹底打破飽受詬病的城鄉二元、城市二元結構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多年以來,“碎片化”的福利狀態,許多人既不穩定、水平又低的保障待遇,深切影響著我們整個社會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所謂的“打工者”總是覺得心裡沒底,年輕人對“體制內”工作分外向往,大抵與此脫不了干系。而一個“大一統”的社保體系,體現了一種無差別、可預期、有“兜底”的“全民福利”,雖然福利水平暫時和公眾吁求存在差距,但卻為促進公平正義、實現體面勞動和尊嚴生活打下了基礎,也勢必帶來國人生活方式、擇業取向的巨大改變。
社保對接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一步,是事關所有人切身利益的大工程,期間硬骨頭很多,推進殊為不易。一方面需要決策層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去觸動現有利益格局,打破利益固化,另一方面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大原則,著力提高社保支出佔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最大程度在二次分配中積極作為,讓社保這張大網越來越可靠、“含金量”越來越高,讓所有國人都能過上后顧無憂、踏踏實實的美好生活。這凝聚著國家意志,也凝聚著全民期盼。 毛穎穎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