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房奴”,你幸福嗎? 購房十年造就財富翻倍
上世紀90年代末首批貸款買房的自住購房者,在捱過了多年的還款壓力期后,紛紛成功上岸,由“房奴”躍升至“房主”。而他們最終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個居所,更有因置業而帶來的資產倍增。
“房奴”解套無債一身輕
對於能夠提前還貸,李女士還是表現出一些興奮。在2000年購入房產時,考慮月還款額的承受力,李女士選擇貸款20年,現在每月3000多元的貸款對她來說,“早已不再是一種壓力”,隨著家庭收入的上漲和積累,李女士還是決定提前把貸款還清。
目前,像李女士這樣的案例已經越來越多。甚至,在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晟看來,這樣的情況“在之前的幾年已經出現”。
1998年,在取消福利分房和實現住房貨幣化分配政策的帶動下,我國房地產業逐漸轉向市場化,並由此邁上快速發展的通道。“當時基於人們對於貸款的陌生感,貸款期限多數在10-15年之間,超過20年的頗為少見”,同濟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施建剛認為,“首批購房者還貸結束,從時間上來看也屬合情合理。”
這樣的現實狀況不僅與貸款期限有關,也與十年前的房價基數、貸款規模密切相關。
漢宇地產市場研究部經理付偉就稱,現在的一套200萬元的房子十年前大約隻需要20-30萬元,再加上早期借貸消費的觀念並不為國人所接受,所以首批購房者貸款規模普遍隻有15-20萬元左右。而由於房價上漲和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提前還貸者屢見不鮮。
由此,在十多年后,選擇按揭貸款購房的首批“房奴”,多數都將結束償還周期,進入無債一身輕的狀態。
房產增值財富可變現
陳晟更明確地表示,這部分首批購房者“屬於中國城市化快速推進的受益者”,“首批購房者之前的貸款壓力,在房價的快速上升中,早已轉變成財富”。相對房價的增幅,首批購房者承受的信貸壓力完全被減輕,而這也被目前的80后“房奴”艷羨不已。
對於首批購房者所擁有的房產在十幾年之后已增值數倍的說法,陳晟用一個樣本來說明,“2001年,位於浦東的証大家園價格大約在2300元/平方米左右,而目前則為3萬元/平方米左右,房產增值十余倍。”
一些業內人士也表示,以上海的房價來看,十年前的房價要和當前相差9-10倍。
房地產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除了極大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也大大增加了居民的財產性收入。付偉就認為,“這個階段對於大多數家庭進行財富積累都是一個機遇期,相對於普通工薪家庭而言,在這十年裡買房的人比不買房的人財富增長的速度要高出10倍以上。”這自然是由於過去十年因為房產的升值幅度已經達到了10倍,直接導致有房者與無房者財富差距擴大。而需要注意的是,在過去十多年裡由於政策較為寬鬆,不少家庭利用房貸杠杆,實現多次買進賣出,其獲利的空間就遠遠不隻10倍。
也有人表示,首批購房者雖然名義財富增加了,但如果隻有一套房子用來自住,名義財富的增加並沒有多少意義。對此陳晟則認為,“考慮到資產更新的角度,過去十多年擁有房產的人相比沒有房產的人,更具有改善生活的能力,而且付款壓力也降低很多,畢竟從某種角度而言,房產是一種可變現的財富。”
改善有理置業更輕鬆
正如陳晟所言,財富的增長使首批購房者具備了更強的改善生活的能力。而改善性需求對於樓市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今年樓市在第二季度開始回升,並在6月份達到高潮,其中改善型需求的集中放量成為主導型的因素。
從三季度公寓成交排名來看,中心區優質板塊的某樓盤憑借較高的性價比,在6月底開盤后就一舉成交400多套。而在成交排行前十項目中還有來自長風板塊的中海紫御豪庭和外高橋板塊的仁恆森蘭雅苑。這兩個項目均為大平層戶型,由於以較為理性的價格入市,其去化情況較為理想,其中不乏改善性需求的支撐。
對於首批購房者入市,陳晟認為“早已發生”。在他看來,城市化進程的推動很重要的力量來自改善型需求,而未來十年,房地產市場至少有4-5億平方米的銷售面積與改善性需求有關。
付偉更表示,“特別是在保障房建立起來之后,首批購房無疑將會成為改善型置業的主要對象,其重要性甚至超過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