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愈外貿“虛火” 下半年增速“轉正”有招(網絡配圖)
92%、57%、7.7%、-7%……
這是一組耐人尋味的數字。在短短的四個月間,中國對香港的單月出口增速從92%一路以措手不及的速度下滑至-7%。
然而,對港貿易的“斷崖式”下滑並非個案。6月中國對金磚國家、東盟的貿易增速均出現了全面回落。不僅如此,6月中國對美國、日本、歐盟三個發達經濟集體負增長。6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由5月的-1.6%進一步下滑至-5.02%,對日、歐盟也延續了同比負增長的趨勢。
在此背景下,時隔17個月,中國外貿再度出現進口、出口同比回落的“雙降”局面。
10日公布的海關數據顯示,2013年6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2萬億元人民幣(折合3215.1億美元),下降2%。其中出口1.09萬億元人民幣(折合1743.2億美元),下降3.1%﹔進口0.91萬億元人民幣(折合1471.9億美元),下降0.7%﹔貿易順差1693.4億元人民幣(折合271.3億美元),收窄14%。
中國外貿上一次出現“雙降”還是在2012年的1月份。當月,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比上年同期下降7.8%。其中出口降0.5%,進口降15.3%。
中國把脈外貿“虛火”
在整個世界經濟都還處於嚴重低迷狀態,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盡管出現了復蘇苗頭,但還離真正的復蘇還有相當差距的大背景下,外貿出口數據差強人意,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問題是,一季度的外貿出口數據卻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好”,增長幅度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8.4%。在此背景下,盡管5、6月兩月外貿出現了負增長,上半年我國進出口依然保持了8.6%的增長速度。
瑞銀証券的一份報告顯示,來自中國貿易伙伴國的數據再次與中國海關數據顯著背離:3月份韓國出口同比增長僅0.4%,而台灣出口同比增長僅3.3%——二者均明顯低於中國10%的出口增速。另外,台灣數據顯示3月份從中國內地進口同比下跌了1.2%,大大弱於中國海關發布的對台灣出口增速(同比大增45%)。
事實上,人民幣套利和出口退稅,是創造出今年上半年外貿虛假繁榮的幕后黑手。
熱錢套利的原理非常簡單,主要通過離岸與在岸人民幣的匯差、利率以及人民幣升值,而這三種方式可以順暢連接,實現套利最大化。在整個熱錢套利鏈條上,偽造巨額貿易是第一步,關鍵步驟是通過“內保外貸”獲得外匯資金。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此前表示,在中歐貿易和中日貿易仍延續此前萎縮狀態,一季度外貿數據確實異常。數據偏高可能是由於產品香港“一日游”、“保稅區游”和出口退稅等原因引起的。
業內人士表示,最早的時候,運作該類業務只是部分大型貿易企業、金融機構的“創收”之舉,隻在深圳個別行業裡小范圍推進,嘗試過黃金、白銀,后來改為更為實惠、體積小、價值不定的電子元件、芯片等產品,今年十分流行的深圳“保稅區一日游”則是各外貿企業的“業務常態”。由於保稅物流中心等同於“境內關外”,企業不必到香港,隻需將貨物入保稅物流中心轉一圈就行,既節省運輸成本,又縮短時間,而且手續簡單。
而貿易數據虛假繁榮的背后,銀行扮演著更為隱秘的角色。
在虛假貿易中,貨物之所以能在境內、境外“跑”很多趟,就是因為商業銀行可以不斷開出信用証。而目前無論是中國人民銀行,還是金融法規,對於商業銀行開具信用証的額度、資質,並沒有限制與監管。
失真的出口數據以及導致熱錢涌入的虛假貿易問題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是什麼原因讓此前“一枝獨秀”的中國外貿數據突然在5、6月份偃旗息鼓、一蹶不振?官方對此給出了答復。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介紹,4月中下旬以后,國家有關部門採取了一些措施,有關的海關也加強了相應監管,從5月份開始,這一現象“基本得到遏制”。
在經過監管部門對以人民幣套利和出口退稅等為目的的虛假貿易手段進行整肅后,中國進出口貿易虛火終於被降了下來。
隨著對港套利貿易“基本得到遏制”,內地與香港貿易應聲回落,進而“拖累”了中國整體貿易表現。
下半年外貿走勢不容樂觀
但是,中國對貿易投機活動的嚴打,不足以解釋中國對港貿易之外的嚴峻情況。去除了水分后,在國內外困難不會更少的情況下,下半年的外貿走勢堪憂。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介紹,海關月度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近2000家出口企業當中,今年以來每個月都有45%以上的企業反映新增出口訂單金額同比在下降﹔七成左右的企業反映成本上漲的壓力在加大,產品競爭優勢逐漸在削弱,出口的難度加大。6月底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企業反映新訂單金額同比減少,這一數據較上個月擴大了1.9個百分點,已經是連續第二個月有企業反映訂單下降的比例在擴大。
在鄭躍聲看來,影響中國外貿的不利因素包括:外需持續低迷,抑制中國出口進一步擴大﹔匯率、勞動力工資等出口成本持續上升,加大出口企業的出口難度﹔貿易摩擦頻發且多樣化,中國的貿易環境出現惡化﹔國內工業生產放緩,抑制原材料進口需求。
出口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在外需。就外部環境而言,中國的三大傳統市場中,美國經濟陰晴不定,歐洲尚處債務危機的深度調整期,日本與中國由於釣魚島爭端釀就的外交僵局對於經貿合作的傷害還在顯現。傳統市場的不彰,決定了中國外貿出口短期內難有突破性進展。
匯率已成為制約整個中國經濟的命門。2012年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升值不到1%。但今年以來,由於主要發達國家實施超寬鬆貨幣供給和超低的利率政策,推動了人民幣較快升值。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6月28日,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較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人民幣升值嚴重銷蝕出口利潤,一些企業即使有訂單也不敢貿然承接。
貿易摩擦成為開拓市場越來越大的制約。2012年以來,美、歐發起對我國光伏產品的“雙反”投訴,涉案金額高達200多億美元。100多家光伏生產商和貿易商受其影響。今年,我國出口產品面臨的貿易摩擦進一步增多,一季度共有12個國家對我發起22起貿易救濟調查,同比增長22.2%。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再不能盲目擴張。
國內工業生產放緩,抑制了原材料的進口需求。過剩的鋼鐵、水泥、造船、光伏等行業的盈利能力的下降,進一步抑制了對上游原材料進口的需求。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告訴記者,這一輪的產能過剩它的面積更大,而且也更為嚴重了。產能佔到全球50左右的像鋼鐵、水泥、鋁、平板玻璃,像造船的能力已經超過全球的需求之和。
下半年外貿增速“轉正”有戲
中國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似乎已遭遇瓶頸。這不僅意味著市場一直擔心的經濟持續下行趨勢可能成為現實,也意味著,年初制定的進出口8%的增長目標,很可能難以實現。
在嚴重的困難面前,我們必須認清形勢。當前外貿既要穩增長,又要重視調結構和轉方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廣西自治區調研時,提出了調控“區間論”,即在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的合理區間內對於調結構、促改革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任務。
在持續強調“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三大經濟任務后,近日中國政府進一步明確,穩增長與調結構要相輔相成,要做到“穩中有為”。針對“穩中有為”的具體政策,有媒體透露,會主要表現在投資消費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鐵路投資、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向將成為重點。
由此我們看出,經濟增長放緩是更大范圍的經濟轉型過程的一部分,中國將降低對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依賴,轉而加大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在加強對外經濟合作、拓展外貿新格局層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履新以來的兩次出訪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對亞歐四國的訪問,無不將新興國家置於更加重要的位置。這種經貿合作的多元化戰略不僅有助於分散風險,更為中國中長期外貿發展開拓了一片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促進對外經貿合作健康發展方面,加快推進自貿區戰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的既有方針。今年以來,中國的自貿區合作屢有斬獲,不僅與冰島、瑞士的自貿區談判有所突破,更在中韓、中日韓、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等自貿區談判中有所推進。
“現在也不能說就完不成外貿的預期目標或者就沒有希望完成目標”,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透露,商務部的支持措施將很快出台。總的思路是:要為企業提供一個既有利於穩增長,又有利於調結構﹔既有利於穩定出口,又有利於擴大進口﹔既有利於降低出口成本,又有利於開拓新市場,發揮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綜合優勢的貿易環境。
“畢竟實現外貿的穩定增長關乎到中國國內的就業、居民的收入,關系到國內經濟增長甚至世界經濟穩定”,沈丹陽說,“我們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雖然外貿增速並不樂觀,但其結構卻有積極的變化。這樣的趨勢與今年高層對整個經濟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增強,對結構調整更加重視是一脈相承的。
“在全球主要市場貿易表現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我國對外貿易的表現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仍然是最好的。”沈丹陽說,綜合考慮國內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預計全年外貿仍將實現略高於去年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