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憲法大道與第22街交叉口的北側,坐落著一棟設計簡潔的白色大理石建筑。與不遠處的白宮和眾多博物館相比,雖然不起眼,卻是全球權力最大的金融決策機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所在地。
若在美聯儲大樓前的廣場上豎立一座雕像,有人說,在美聯儲迄今100年的歷史中,隻有一人的雕像最值得立於此處,他就是被譽為“美國經濟活力之父”的保羅·沃爾克。
今年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成立100周年,美國各界正在激辯明年接替伯南克出任美聯儲主席的人選。在美國CNBC民調投票結果上,竟赫然出現了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的名字。盡管耄耋之年的沃爾克已不可能再度出山,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經濟形勢與決策思想的變化。
在美聯儲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退出時機仍不明朗,世界經濟依然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推出新書《力挽狂瀾——保羅·沃爾克和他改變的金融世界》。有幸先睹受益良多。真切的感受是,閱讀一人,如讀一史,如讀一國,它能夠幫助讀者了解半個多世紀的美國和世界金融和經濟史。
透過作者西爾伯娓娓道來、入微刻畫,讀者能夠了解一個真實、立體的金融英雄,如何在風雲激蕩、變幻莫測的金融與政治旋流中,推動一次次重大變革﹔更能看到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經濟金融的發展歷程。同時,沃爾克半個世紀的公職生涯,為讀者了解美國經濟政策的決策與運作,和由表及裡地審視美國,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切入點。書中反映的細節與智慧也有助於我們思考中國經濟當下面臨的諸多挑戰。
獻身公職
沒有沃爾克,就沒有美國經濟的大穩定
20世紀80年代,沃爾克成功馴服高達兩位數的通脹“怪獸”,創造了“沃爾克奇跡”
現年85歲的沃爾克身高逾兩米,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美聯儲主席,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稱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智者”。
1927年9月,沃爾克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海濱城市開普梅,父親曾是該州一座小城的行政長官﹔母親是那個時代少有的大學生,教子嚴格,持家有道。正是從父母身上,沃爾克學到了堅守一生的品德。
沃爾克的教育履歷璀璨奪目:本科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在哈佛讀完碩士后,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攻讀博士。
1952年,25歲的沃爾克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從經濟學家起步,開始其漫長的公職生涯。自1963年以來,沃爾克先后被六位總統委以重任,在美國財政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和美聯儲等部門擔任要職。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沃爾克成功馴服高達兩位數的通脹“怪獸”,創造了“沃爾克奇跡”。可以說,沒有沃爾克,就沒有美國經濟的“大穩定”。
《力挽狂瀾》一書作者是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金融與經濟學系的威廉·西爾伯教授,曾任美聯儲、總統金融結構和監管委員會等機構的顧問,熟諳美國經濟決策體系。他所撰寫的這部沃爾克傳記被《華盛頓郵報》提名為年度杰出領袖圖書。
書中披露,沃爾克的公職生涯與美國三次重大危機相伴,又以沃爾克危機中的卓越表現而著稱於世。
沃爾克應對的首次國際金融危機是上世紀70年代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危機和美元危機。當時,二戰后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已風雨飄搖,國際金融危機一觸即發。沃爾克作為美國國際貨幣政策的協調人,一方面說服總統,一方面出使各國,合縱連橫,確保了美元不再與黃金挂鉤,保住了美國的重大經濟利益。
第二次危機是抗擊美國的惡性通脹危機,這為沃爾克奠定了最大聲望。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沃爾克,主持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和聯儲理事會,成功遏制住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
他應對的第三次危機是2008年發端於美國的本輪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年近八旬的沃爾克,應奧巴馬總統之邀,以個人威望幫助新總統凝聚應對危機的共識。以他名字命名的“沃爾克規則”被寫入2010年出台的美國金融改革法(《多德-弗蘭克法》)。
美國國會資深眾議員、以無情抨擊美聯儲著稱的羅恩·保羅曾說:“如果說美聯儲歷史上有哪位主席做了些好事的話,那就是沃爾克。”
致勝之道
保持央行獨立性,沃爾克深知政策配合
沃爾克堅信國家利益至上,但也並不忽視國際因素。沃爾克認為,公職是高貴的召喚,國家利益至高無上。但在如何最大限度實現美國利益的方法上,他與大多數隻問國內不在意國際的美國官員並不相同
作為美國經濟政策的重要國際協調人,沃爾克為美國處理危機發揮了巨大作用,深刻影響了20世紀后半期直至當前的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他一次次力挽狂瀾,攻克時艱的秘密可總結為:專業性、獨立性和前瞻性。
專業性: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
沃爾克之所以能夠為不同黨派的六位總統所信賴,長期在公共部門擔負重任,取決於他的專業精神和專業技能。且不論校園教育,從初出校門加入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開始,沃爾克就在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並逐步樹立專家聲望。
沃爾克入職的第一位上司,也是年輕沃爾克的思想導師羅伯特·盧薩。盧薩時任紐約聯儲研究部副主任,他讓初出茅廬的沃爾克幫助編輯一本名為《美聯儲在貨幣和政府債券市場上的交易操作》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指導了一代政策制定者學習了解央行策略。后來,盧薩又讓沃爾克去交易室工作,這一經歷將沃爾克的理論訓練和實踐經驗完美結合,改變了他一生的職業軌跡。作為經濟學家,他還撰寫了大量的專業報告,分析時事,以資決策。這些早年的超強度和高水准訓練奠定了沃爾克終生專業的形象,及美國金融和經濟決策圈內無可替代的地位,也使得他無論是與同事或者總統合作,都能贏得對方由衷的尊重。
獨立性:不畏華盛頓政治壓力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央銀行最可貴、最難做到的就是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不成為政治的玩偶。在美聯儲捍衛央行獨立性的歷史上,有兩個人常被提到,一位是1951年至1970年擔任主席的小威廉·邁克切斯內·馬丁,另一位就是沃爾克。美國《時代周刊》評價馬丁“確定了聯邦儲備體系作為一個獨立實體的存在”,美聯社的報道列舉了他如何憑著魅力和機智,化解了來自國會,甚至來自總統本人的壓力。馬丁之后的美聯儲主席,能夠真正保持央行獨立性的非沃爾克莫屬。他不畏華盛頓的政治壓力和總統的不滿,堅持原則。
沃爾克曾對春華資本董事長,曾任高盛集團亞太區董事總經理的胡祖六說,“央行最容易做的事莫過於寬鬆貨幣政策,這既可讓企業和金融市場高興,又可取悅於華盛頓政客,減少短期痛苦,皆大歡喜。但是,最迎合公眾口味的未必是最明智的政策,央行其實最應當做的是可能短期讓一些不太開心,但中長期卻真正惠及大多數人的事情,即維持幣值的穩定。”
不過,保持央行獨立性並不意味著孤軍奮戰,相反,沃爾克深知政策配合的重要。沃爾克發現,應對通脹危機時,長期國債收益率降不下來,說明人們的通脹預期高。這種預期不僅關乎貨幣政策,也與人們對財政赤字的擔憂有關。他在美聯儲任內成功推動裡根總統出台減赤法案。
在堅守獨立性的行動中,沃爾克堅信國家利益至上,但也並不忽視國際因素。沃爾克認為,公職是高貴的召喚,國家利益至高無上。但在如何最大限度實現美國利益的方法上,他與大多數隻問國內不在意國際的美國官員並不相同。例如1973年,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舒爾茨在回答歐洲記者提問時說:“美國的貨幣政策不是在巴黎制定,而是在華盛頓。”但沃爾克對舒爾茨的回答感到失望,他認為美國在制定國內貨幣政策時不考慮國際因素是不對的,這忽視了美國作為國際交換媒介托管人的責任。這樣的原則使得沃爾克在處理美元這樣具有巨大國際外溢影響的經濟事務時考慮更加全面,也為長久樹立美國的國際形象起到積極作用。
前瞻性:不為短期利益而動
美聯儲前主席馬丁曾有名言:“在聚會正開心的時候收走大酒杯”,強調的是一種逆風而動的前瞻性政策。在百年美聯儲迄今14位主席中,沃爾克是這句話的最好踐行者。他不為短期利益而動,重在謀略長遠,為后世央行做出樣板。
在今天的美國人眼中,通貨膨脹似乎已是老去的概念,但是在一個紙幣主宰的世界,通脹卷土重來的風險猶存,仍需保持警惕。沃爾克擔心的是,現在的國際金融體系仍然非常脆弱,因為“這是一個外國擁有我們數萬億美元的時代,這是一個我們更加依賴向外國借款的時代,這是一個整個世界都指望美元能維持住購買力的時代。”極少接受媒體採訪的沃爾克於2011年9月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一點點通脹也是危險的。”
人格魅力
剛正耿直,堅毅執著,忠於公共利益
沃爾克在美國以及國際上的崇高地位不僅因為他曾經擔任美聯儲主席,更重要的是他的正直、良心、道德和責任感
在眾多推薦本書的名家看來,此書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揭示了沃爾克作為個人的力量與感召力。他剛正耿直,堅毅執著,忠於公共利益,不迎合任命他的總統,罕見地不謀求聚斂個人財富,長期過著清貧的生活,但其高貴、正直和獨立的品格卻備受世人敬重。
曾是沃爾克學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博士說:“沃爾克在美國以及國際上的崇高地位不僅因為他曾經擔任美聯儲主席,更重要的是他的正直、良心、道德和責任感”。在朱民眼裡,沃爾克是“一個傳奇,一個睿智的長者”。“在我們討論國際經濟金融問題時,我常常驚嘆於他深厚的理論素養、嚴謹的邏輯以及敏銳的判斷力。他總能從事情表面的關聯上看到深處的核心,點出本質問題,但又不失幽默,常常用一個小小的故事把一個重大問題點出來。”“他發言的內容是嚴肅的,但話語輕鬆,經常他語音未落,滿堂笑聲已起,而隨即又迅速落入安靜的思索。”
春華資本董事長胡祖六說,在與沃爾克多年的交往接觸中,令我最欽佩、最敬重的是他的人格。他在美聯儲主席任期內頂住了各方面的巨大壓力,自始至終堅持自己的理念、獨立的人格與忠於公共利益的精神。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希勒說,這本書揭示了一個人的個性和意志對經濟歷史所發揮的根本性作用。
對於沃爾克在長期的公職生涯中甘願清貧,不計名利的風格,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董事長金立群說這使他想起中國歷史上的一位人物:春秋時期,魯國季文子為宣公、成公、襄公三朝上卿,凡二十余年,無藏金玉,無重器備,相三君而無私積。
沃爾克當年抵制住一切壓力,不惜以丟失官位為代價,經過艱苦卓絕的多年努力,堅持升息,控制了困擾美國多年的通貨膨脹問題。對於這一非凡的努力,朱民問他,當年是什麼力量支持他能如此毅然決然。沃爾克笑笑說,這是國家的利益,是人民的利益。通貨膨脹最終會使人民利益受損,削弱國家的競爭力,而他只是盡責而已。
關注中國
朱?容基說他真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
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在市場扑朔迷離之際,沃爾克數次訪華,同方方面面討論可能的危機以及應對政策
沃爾克熱愛中國、關心中國,也多次到中國考察調研。每次見面,他與朱民談論最多的就是中國的經濟金融改革。沃爾克高度贊揚中國改革的成功,在30年的時間使數億人脫貧,而且總體保持了宏觀經濟金融的穩定。擅長看長遠、看趨勢的沃爾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多次宣傳,中國的經濟金融改革是當今歷史上最為重大的事件,對今天和今后全球經濟金融都會有重大影響。他還提醒國際人士,中國採取正確的經濟和金融改革政策至關重要,而世界也要支持中國的改革。
朱民還告訴筆者,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在市場扑朔迷離之際,沃爾克數次訪華,同方方面面討論可能的危機以及應對政策。
“那天晚上朱?基總理宴請沃爾克,兩人相談甚歡。沃爾克再次提出了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擔憂,提請中國政府關注,關切地詢問中國金融改革的進展。晚宴結束后,朱?基總理親自走出小院送沃爾克到車旁。揮手道別之際,朱?基總理回頭對我說,保羅·沃爾克真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朱民回憶說。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八年前曾為沃爾克的另一部傳記《保羅·沃爾克——金融傳奇人生》中文版作序,他把沃爾克稱為自己的“老朋友”。在上一次序言中,陳元把沃爾克稱為“反通脹的堅強斗士,不計個人得失的人民公仆,美國社會良知的化身。”陳元在國家開發銀行工作期間,發起成立了國際顧問委員會,聘請沃爾克擔任開行的國際顧問。而沃爾克每次來華的發言和建議都使人耳目一新,深受啟發。
本書的中文版譯者之一,我的新華社同事劉麗娜博士告訴我,“在那些不滿沃爾克政策的人眼中,他像是一位冷酷的金融沙皇﹔而在我們眼中,他是一位溫柔的巨人和信念的守望者,在他從不高聲的言語中透露的是不可撼動的堅韌與剛毅。”
“相較於眼下尚未平息的全球金融危機,過去的動蕩似乎只是茶杯裡的風景。”每一個政策制定者,每一個關心國家的公民,都要像沃爾克那樣,負起責任來。末日博士魯比尼如是說。
沃爾克簡歷:
1927年9月,出生於美國紐約新澤西州
1945年-1952年,先后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1952年-1962年,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先后任經濟學家、交易員等
1962年-1965年12月,財政部管理黃金儲備,副財長幫辦
1965年12月-1969年1月,大通曼哈頓銀行任遠景規劃總監
1969年1月-1975年8月,財政部副財長,負責貨幣事務
1975年8月-1979年8月,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
1979年8月-1987年8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
1987年8月-1996年,紐約沃爾芬森公司主席
1996年,沃爾克委員會,負責調查大屠殺期間在瑞士銀行中的猶太受害者賬戶
2004年,聯合國任命沃爾克負責調查伊拉克石油換食品計劃中可能存在的腐敗問題。
2006年10月,金融顧問機構“30人集團”理事長
2009年1月-2011年2月,奧巴馬總統經濟復興咨詢委員會主席,其間提出加強金融監管的“沃爾克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