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解讀三中全會公報:

兩個“都是”顯示非公經濟地位提升

張燚

2013年11月14日14:09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十八屆三中全會於11月12日閉幕,全會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除了進一步發展“兩個毫不動搖”,多位專家認為此番表述有著不同以往的意義。其一,此次會議首次強調兩個“都是”和兩個“重要”。這是此次會議公報一大亮點。兩者並列進一步提升了非公經濟的地位,形成了公平競爭的局面。除了特殊行業不能放開外,其他行業隻要滿足市場條件,公有制經濟可有序進退和調整,非公有制經濟可有序進入和發展。

其二,混合所有制被突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宏觀層面,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制結構要避免單一性,要有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和兩者的合資、合作經濟﹔微觀層面,在一個企業中產權主體多元化,由不同所有制性質的投資主體共同出資組建,實現有機融合。

其三,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此次全會特別強調了對產權的保護。現行企業改革的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產權主體不明、產權不清、交易市場和規則不完善有關。完善產權制度是混合所有制的基礎,是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條件。

非公有制經濟是相對於公有制經濟而產生的一個名詞。非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

新中國成立初期,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其后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大幅降低,以致在六七十年代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對立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非公有制經濟開始得到恢復和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十三大明確提出鼓勵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方針。十四大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提出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十五大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隨后,十六大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2005年,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下發。十八大又進一步提出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憲法》也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法律和經濟地位進行了修正,2004年修改為“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可以說,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演變是一個曲折變化和不斷深化的過程。但不論道路多坎坷,非公有制經濟都試証明自己的價值所在。在提供服務和產品、增加社會資本、解決人員就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非公有制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國民經濟注入了活力和生機。

(責編:夏曉倫、劉然)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