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改革開放35年來行政體制改革路徑

2013年11月19日08:04    來源: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改革開放35年來行政體制改革路徑

  時間:1982年

  關鍵詞:適應工作重點轉移、精簡機構、提高效率

  背景: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當時,政府機構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相適應的問題相當突出。1982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決議》。

  主要內容:

  減少副總理人數,設置了國務委員職位,由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和秘書長組成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簡調整機構,將98個部、委、直屬機構和辦事機構裁減、合並為52個,同時撤銷了大量臨時性機構。精干領導班子,緊縮編制。減少部分副職,推進新老干部更替。廢除實際存在的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實行干部離退休制度。

  時間:1988年

  關鍵詞:進一步轉變職能、減員增效

  背景:

  1988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明確提出改革的任務是進一步轉變職能,理順關系,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建立符合現代化管理要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功能齊全、結構合理、運轉協調、靈活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主要內容:

  撤銷或整合計委、經委、機械委等12個部委。分流1982年改革遺留下來的機關超編人員。通過職能調整和人員劃轉,國務院各部門在原實有5萬余人的基礎上,減少了1萬余人。改革中第一次實行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的“三定”工作。

  時間:1993年

  關鍵詞:政企分開、理順關系

  背景: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3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

  主要內容:

  轉變職能,堅持政企分開。理順關系。要求理順國務院部門之間、尤其是綜合經濟部門之間以及綜合經濟部門與專業經濟部門之間的關系,理順中央與地方關系,合理劃分管理權限。精簡機構編制。規范機構類別。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在全國展開。

  時間:1998年

  關鍵詞:機構變動最大、人員精簡最多、改革力度最大

  背景:

  黨的十五大再次提出了進行機構改革的要求。1998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

  主要內容:

  調整部門分工,在部門之間劃轉了100多項職能。精簡機構編制,主要是大力精簡工業經濟部門﹔對各部門的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都做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和精簡。1999年以后,省級黨委、政府的機構改革分別展開﹔2000年底,市縣鄉機構改革開始啟動。

  時間:2003年

  關鍵詞: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政企分開、理順關系

  背景: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2003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

  主要內容:

  繼續強調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要求按照政企分開原則,結合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政府部門不再承擔直接管理國有企業的職能﹔按照權責一致原則,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根據責任賦予相應的權力﹔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明確審批范圍,減少審批事項,規范審批行為﹔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職能權限,正確處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等。

  時間:2008年

  關鍵詞:大部制改革

  背景: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要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2008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

  主要內容:

  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制,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與整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

  時間:2013年

  關鍵詞:轉變職能、理順關系、簡政放權

  背景:

  黨的十八大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2013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

  主要內容:

  重點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系,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要求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權。

 

(責編:李海霞、喬雪峰)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