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關於金融改革簡明扼要又力透紙背的概述。當前我國金融體系呈現出較高的壟斷性,競爭不充分、價格不透明,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相對較低,而經濟轉型加大了金融體系轉型的緊迫性,這要求未來的金融體系能夠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去幫助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 京華時報記者高晨馬文婷
□決定原文
◎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
◎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
◎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准,完善監管協調機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
□權威解讀
1
推進民間資本有序進入
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近日公開表示,為進一步回應社會呼聲,銀監會將推動民間資本有序進入銀行業,包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和發起設立中小金融機構。銀監會將加強“兩個引導”:
一是引導民間資本助推銀行業改造。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放寬民間資本在處置城商行風險和高風險信用社中的持股比例﹔允許發展成熟、經營穩健的村鎮銀行,適當調整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資本比例。二是引導民間資本探索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將堅持“純民資發起、自願承擔風險、承諾股東接受監管、實行有限牌照、訂立生前遺囑”等原則推進試點。
>>現狀
目前,我國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民間資本佔比已由2002年的11%和19%分別提高到42%和54%,但相比美國整體80%的水平,我國民間資本在銀行業的佔比依然較小。
2
條件成熟時放開存款利率
三中全會的決定對利率市場化的表述從“穩步推進”變為“加快推進”。央行副行長胡曉煉認為,利率市場化將分三步走:第一步是以建立公平、公正、充分競爭的約束激勵機制為重點,提高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第二步是探索建立中央銀行的利率體系,健全中央銀行利率調控的定價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第三步即在條件基本成熟的時候,擇機放開存款利率管制。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由此可通過競爭在市場中自主定價,發現和決定市場的均衡利率。
在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易綱看來,所謂條件成熟,就是要找到一個新的基准來代替央行目前的存款利率。新的基准可能是上海同業拆借利率(shibor),也可能是七天回購拆借利率。“當商業銀行完全習慣於所有的產品價格都以shibor加點或者減點來定價的時候,當商業銀行內部的資金核算也用市場基准來核算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就可以把存款利率放開了。”易綱表示。
>>現狀
自1996年央行取消同業拆借利率上限管理且財政部首次實現國債的市場化招標發行以來,近年來利率市場化進程明顯加速。2012年,央行開始在調整基准利率的同時擴大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今年又全面放開了貸款利率管制。
3
退出常態式外匯市場干預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撰文表示,未來要進一步發揮市場匯率的作用,央行將基本退出常態式外匯市場干預,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易綱認為,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首先要加快市場建設,現在有些產品、有些交易還不夠方便,這就需要提供更多的產品,使企業在套期保值、風險防范方面都有相應的工具﹔第二是要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使人民幣匯率可以雙向浮動,形成一個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匯率形成機制﹔第三是在完善機制的過程中,必須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現狀
自2005年我國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在匯率制度、浮動區間、中間價形成、外匯管理等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人民幣匯率每日圍繞中間價的浮動區間也由0.3%逐步擴大至1%,浮動彈性不斷增強,匯率形成機制的靈活性也在不斷提高。
4
存款保險推出條件已成熟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此易綱表示,有關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存款保險制度方案,目前條件基本成熟,可以考慮抓緊出台。
易綱指出,存款保險制度是我國金融市場十分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金融穩定的一塊基石,該制度有三大要點:一是從保護存款人利益出發,絕大多數的存款人都會在存款保險制度下受到保護﹔二是存款保險制度的出台將有利於中小企業﹔三是存款保險制度整個機制的設計是正向激勵,用經濟學的術語講就是防止了道德風險,使得銀行都願意更加謹慎、更加遵紀守法。
□銀行反應
需要轉變經營理念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日前表示,三中全會重點提到利率市場化,對國有銀行的體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市場化最重要的是存款利率市場化,存款利率不設上限對商業銀行產生的挑戰更大,尤其是國有銀行。
王洪章認為,國有銀行一定要轉變經營理念,認識到靠存貸利差為主營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必須實現綜合化發展並提高內控水平。三中全會同時向民營銀行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希望日后能出現更多出色的民營銀行,滿足中小企業多元化需求。
創新不是突破規則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鼓勵金融創新。對於創新,中信銀行行長朱小黃的見解是:高度的社會責任決定了銀行的生存要依靠穩健保守,對盈利的追求是薄利多銷。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但創新不是突破規則,在自身金融服務風險能力和風險承擔邊界內有秩序地創新,才能避免金融變革的風險。
朱小黃表示,在金融競爭日益激烈、同質化金融格局下,不少銀行將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而且越來越不理性,“在市場熱點和短期利益面前片面追求不合理的利潤是危險的,搶份額的發展方式不可取。”
□百姓影響
財產性收入將增加
業內專家認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提速以及銀行業准入門檻的降低,百姓的投資渠道將進一步擴大,不再局限於存款、基金和保險等“老三樣”產品,將有更豐富的投資選擇。
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可以滿足百姓不斷上升的投資理財需求,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比重。存款利率市場化之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中國的資金成本平均將上升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將有1萬億左右的利息會從銀行和借款人轉向存款人。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表示,允許民營資本設立中小銀行、利率市場化等改革舉措,將會讓目前帶有壟斷性質的銀行業競爭加劇,一方面能促使更多金融產品不斷涌現,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銀行服務提升,總體上有利於消費者。
中國理財協會秘書長趙良指出,由於目前國有銀行仍佔據壟斷地位,所以民營銀行在設立初期對金融消費的影響可能不會太大。隻有等存款保險制度和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建立起來以后,才能有效促使銀行改進產品和服務,以爭奪金融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