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持續高熱的土地市場再度升溫,尤其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土地入市以來,各大房企之間的競爭就顯得更為激烈,甚至出現個別房企誤解國土局文件,仍舊叫高價拿下地塊,最后卻不得不斡旋退地的現象。
事實上,《証券日報》記者結合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提供的數據統計發現,截至11月28日,2013年年內,十大標杆房企共計斥資2563.6億元購地,這意味著這些房企歷史上拿地金額首度突破2500億元大關,而且超過了其2012年全年拿地支出1005.6億元。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表示,北京的土地越來越難拿,但利潤空間依然相對較高,況且要想成為全國性知名房企,北京等一線城市是不可饒過的城市。
無獨有偶,記者查閱上述標杆房企拿地區域和未來戰略規劃方向后發現,開發商今年拿地布局調整幅度非常大,其爭搶的重要“戰場”已經由三、四線城市轉向了一、二線城市。
購地支出驟增
實際上,上述納入統計的十大標杆房企分別為萬科地產、保利地產、恆大地產、中海地產、富力地產、華潤置地、金地集團、綠城中國、雅居樂以及招商地產。
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總監張大偉提供給《証券日報》記者的一組數據顯示,2013年前10月,上述十家標杆房企累計銷售金額達到了6703億元,接近了2012年全年的6708億元,累計前十月拿地合計額度達到了2387億元,拿地金額佔銷售額比例高達36%,而在2011年、2012年這一比例分別為21%及23%。
此外,《証券日報》記者結合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統計數據發現,截至11月28日,上述十大標杆上市房企11月以來購地金額為176.6億元,其年內購地金額則為2563.6億元。而其2012年全年拿地金額為1558億元,差距為1005.6億元,且為2012年全年拿地金額的1.65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加快推地雖然是推動土地市場高潮迭起的主要原因,但眾多房企拿地積極性正在高漲,尤其從拿地區域來看,大型房企爭搶進駐和深耕擴張的重點區域已經集中轉移至一、二線城市。
扎堆一、二線城市“囤貨”
事實上,張大偉向《証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在10家標杆房企的購地可建面積分布中,二線發展中城市佔比最高,為55%﹔一線城市、二線發達城市及三、四線城市分別佔7%、22%、15%,而且下半年該現象有加劇的跡象。
此外,張大偉還強調,2009年以來,多數標杆房企在三、四線布局比重逐步加大,但2012年以后,這一趨勢逐漸發生逆轉。近期,這一轉變更加明顯,甚至一向深耕於三、四線城市的恆大地產開始重點布局一、二線城市。
《証券日報》記者統計后也發現,恆大今年7月首次進京,分別斬獲三幅地塊:7月3日,以35.6億元的總價配建26萬平方米公租房的代價,拿下建筑規模超51萬平方米的昌平沙河鎮地塊﹔9月4日,以40.4億元的總價配建5.15萬平方米公租房,奪得北京年內首宗“限房價競地價”地塊﹔11月21日,以51.35億元加11.2萬平方米自住型商品房,奪得建筑規模不足21萬平方米的東壩地塊。
至此,恆大今年已經花費127.35億元布局北京土地市場。恆大集團在發布中期業績時也透露,未來將加大在一線城市的開拓力度,從而平衡其一、二、三線城市的比例,以確保較快的周轉率和較高的盈利水平。
事實上,據記者了解,恆大、佳兆業、花樣年等企業都在積極調整土地儲備結構,將供應過剩的三、四線城市土地儲備佔比進一步降低﹔招商地產則通過調整激勵方案,加快了土地的開發速度,銷售增長也快於行業平均水平。
從這一角度看,土地市場競爭激烈的同時也提升了開發商的運營效率,從拿地到出售6個月成為了行業新的標杆。
對此,張大偉認為,這主要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企業銷售增長緩慢、存量大、利潤率也不高,但一、二線城市卻表現良好,導致標杆房企調整布局重心。此外,在上半年業績表現良好的背景下,標杆房企拿地勢頭迅猛,源於其對樓市后市的看好。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認為,土地成本增加,房企拿地競爭激烈,將導致房企利潤率下滑。鑒於此,在同一市場環境下,不同企業的銷售額、營業收入的增速差距將越來越大。
- 中小型民企開始進軍房地產
- 石述思:房地產調控結果很難說 關鍵看制度落實
- 北京市住建委曝光12家違法違規房地產中介機構
- 北京:9家房地產中介違規群租被曝光
- 房地產調控須避免“一刀切”
- 住建部:房地產行業非法集資活動蘊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