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20日電 (呂騫)由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與人民網聯合舉辦的 “人民金融年會”1月20日在北京召開。本屆年會以“大改革時代的挑戰與機遇”為主題,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在演講中表示,有觀點認為“放開了存款利率,利率市場化就大功告成了”,實際上我們對未來市場化改革的前景不能盲目樂觀。
首先,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是一項迄今為止影響最為深遠、最為廣泛的改革,涉及到幾乎全體的居民、企業等經濟主體和整個金融體系。在直接融資為主體的高度市場經濟國家,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也是十分艱難和審慎的,更不用說我國目前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結構下,金融體系的存款總量遠遠大於其他任何金融形式,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絕不是一個輕言放開那麼簡單的事情。
其次,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是簡單的下放借貸資金定價權的問題。更核心的問題是培養借貸主體利率敏感性和風險定價能力。在利率管制的情況下,借貸雙方既感受不到利率風險,也很難遇到真正意義上的違約風險,而承擔違約損失也是極其有限的。久而久之,借貸主體普遍喪失了利率敏感性,利率市場化之后借貸主體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增強利率敏感性至關重要,但是利率敏感性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同時,利率市場化改革雖然會用現代服務體制自由選擇權和自由定價權,但這兩種權力的有效行使取決於借貸主體對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的選擇能力和風險定價能力。這兩種能力的核心關鍵是數據的積累和模型的開發,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再次,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促進經濟與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正能量,而這種正能量的形成以及能量的大小取決於金融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包括健全的市場機制,以及為了保護那些沒有能力培養自己的選擇能力和定價能力的弱勢居民借貸群體的金融消費者權益,很多發達國家到現在也沒有完成這方面的任務,所以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絕不是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