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層採擷帶著泥土芬芳的新聞報道,以群眾的視角挖掘節日生活的新特點……值此新春佳節日益臨近之際,本報繼續深化“新春走基層”活動,派出編輯記者到條件艱苦的地方、深入基層走近普通群眾,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可喜變化,展現各級工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廣大職工群眾追尋中國夢的新風貌,反映黨風政風社會風尚的新變化新氣象,為讀者呈現億萬群眾歡度新春的熱烈喜慶景象。
12351職工服務熱線是北京市總工會的著名品牌,也是工會服務對接職工的一條重要渠道,這個機構是怎樣運作的,他們的工作人員的服務能否應承職工的期待?1月17日早上7時50分,本報記者來到北京市12351職工維權服務熱線,用一天時間進行蹲點探營。
今年24歲的郭漪,是一名性格開朗的女孩,作為北京市12351職工服務熱線的一名坐席代表,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接聽職工打來的求助、咨詢電話,記錄信息,解答職工提出的問題、轉遞服務派單。
郭漪說:“這項工作能聽到很多人的故事,並能給他們一些幫助,這對我是很好的歷練。” 但記者體驗一天下來,卻真切感受到,熱線很“熱”,工作人員真辛苦。
整條熱線一天要接上千個咨詢求助電話
上午8時,郭漪和她的同事就位,熱線主管主持召開例行的班前會。除布置工作以外,主管還向大家播放了一段接線錄音:“請問用京卡購買公園廟會門票可以打折嗎?”“不是打折,廟會門票是可以免費領取的,具體方法是……”
接著,主管對大家說,“對這位職工的咨詢,回答時語氣過於平淡了,我們用語言和來電人交談,這與面對面不同,要帶有感情,再溫和一些……”
這樣的點評每天都要進行,該熱線所有通話錄音在系統中備存,質檢員給每名坐席的錄音打分,並抽取個別錄音做點評。通過這種方式,每名坐席代表的職業規范、操作技巧、受理質量等方面都取得有針對性地學習和提高。
8時30分,郭漪和同事來到各自的工位,打開電腦、戴上耳麥、將備用的幾本厚厚的資料放在桌上,一天的工作開始——
“您好!這裡是12351職工服務熱線。請問您需要什麼幫助?”郭漪接聽電話時,柔和、親切的聲音伴著甜甜的微笑,邊聽邊麻利地記錄信息、搜索答案、回復問題、轉遞派單……常常是接聽完一個電話,按下登錄鍵准備就緒,下一個電話鈴聲就會馬上響起。
盡管這裡的聲音嘈雜,電話此起彼伏,當進入工作狀態的時候,郭漪和她的同事們都極其專注,仿佛整個世界隻有她(他)和熱線那頭的職工。
“最近,正值工會組織推出‘兩節’逛廟會、看電影、優惠服務等多項節日活動項目,職工來電話咨詢的特別多。整個熱線一天要接上千個咨詢求助電話。”郭漪介紹。
記者看到,郭漪他們的工位上擺著兩個液晶顯示屏,左邊是“熱線派單系統”, 包含有法律援助、互助保障、困難幫扶等服務類別,坐席代表要在這裡及時記錄來電人的基本信息、求助內容、答復內容、求助類別﹔右邊是“知識庫”,包含各類工會信息、法律法規等各類條目5500多條,而且一些活動報名、免費贈票、家政服務員預約等條目是在不斷變化的。坐席代表對於職工、工會工作者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必須迅速反應,找到答案並作出清晰的解答。
耳朵聽著、嘴巴說著、右手敲打鍵盤整理記錄,左手時不時要翻書、查閱資料……這就是郭漪正常的工作狀態。
記者了解到,該熱線每天24小時開通。熱線坐席代表分為4個班,兩個白班,8時至17時﹔一個“小夜班”,15時至20時﹔一個“大夜班”,16時30分至第二天9時……
一定要讓職工感受到這裡是“家”
快到中午時,郭漪在工位上兩個多小時沒有動地方,已經接聽70多個熱線電話。而她桌上的水杯卻一下也沒有動過。她笑著說:“想不起來喝,也顧不上。時間長了,已形成工作時間不喝水、不上廁所的習慣了!”
中午11時15分到12時15分是郭漪她們輪班吃飯、休息的時間。每天這個時候,她可以起來活動活動,邊吃飯邊和同事聊聊天,再到休息室躺一會兒。
但今天中午郭漪不能休息了。單位要利用中午時間進行每月一次的業務知識考試。考試的題目一般包括職工來電咨詢比較集中的問題,如“企業長期不漲工資,可找誰反映?”“申請工傷認定,需提供哪些材料?”等等,要求閉卷作答。郭漪告訴記者,她的學習方法是,沒有電話進來時就打開“知識庫”,反復翻看,再在平時應用過程中加以鞏固。這也是她接辦熱線電話速度快的原因,最多時她一個班能接一百五六十個熱線電話。
下午打進來的電話,關於法律援助、互助保障的咨詢明顯增加。一位老先生在電話那邊說著說著就哭了。原來,他是名退休教師,自己患有重病,老伴又突然去世了,想詢問能否申請工會的救助。郭漪給了明確的答復之后,老人沒有挂斷電話,仍不斷敘述自己的不幸遭遇。郭漪耐心聽著,並給予適當的勸慰和開導。這個電話持續了近半個小時。最后,老人連聲稱謝:“姑娘,真的太感謝你了!跟你說完這些,我心裡好受多了!”
“這還不是通話時間最長的。”郭漪告訴記者,去年,她上夜班時,一位老職工打來電話,咨詢遺產繼承的問題,從半夜11點半說到12點半,整整一個小時。
郭漪也曾接到過惡意電話,有一個電話,一接通就罵人。從去年3月到現在,這個電話隔幾天就打來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她就會按規定說3遍“請您使用文明用語!”提醒對方,提醒無效,才可以挂斷。“每次通話都有記錄,這個罵人電話再打進來,我們明知是他,但也必須接聽。”郭漪說。
一天的微笑與熱情保持不難,難的是年年月月的堅持。記者注意到,盡管已經工作兩年,但在電話交流時,郭漪也讓自己的表情始終保持微笑。她認真地說:“真誠的微笑對方是能‘聽’到的!”
“兩年多的工作實踐,讓我理解了,我們是代表工會組織為職工服務的,一定要讓職工感受到這裡是‘家’,這裡有溫暖。”郭漪說。
下班時統計,郭漪這一天共接聽了124個熱線電話。
挂斷她班次最后一個電話后,郭漪一口氣喝完了那杯在桌子上放了一天的水,含了兩片“金嗓子”喉寶。
一年三百多個日夜,這只是郭漪——北京12351職工服務熱線坐席員普通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