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的台州玉環靈門島,天才蒙蒙亮。島上57歲的加油站站長常乃倫,推開了家門,緩緩向油站走去。
雖說今年的冬日還算暖和,海風也不如往年來得凌冽,但剛出門,陣陣夾雜著“濃郁”魚腥味兒的風就吹了他一個激靈。老常又緊了緊外衣,這才又邁開了步子。
從家裡到加油站倒不遠,幾分鐘就能走到。可就是這麼一丁點兒路,老常也總是舍不得回家。你瞧!今天本該上夜班的他,清晨便趕往加油站。
“老伴常跟我抱怨說,‘都說加油站才是你的家!’”上班路上,老常跟記者嘮叨了起來。老常告訴記者,到春節了,站裡另外2個員工都回家過年去了但身為站長的他卻留守在了島上,挑起了油站值班的擔子。
從對話中記者了解到,常乃倫是安徽懷遠人,來油站工作之前當過兵,種過地,還在當過多年村支書,可以說是生活無憂。直到2001年,兒子大學的學費成了問題,無奈之中,44歲的常乃倫隻能選擇到這片異土闖蕩一番,而這一留就是13個年頭,期間,他隻回過三次老家。
幾句話工夫,老常和記者便見到了加油站。加油站位於靈門島碼頭外側,緊貼著嶙峋礁石。遠遠望去,仿佛一座矗立海邊的雕像。靈門島原本是孤島,早些年上島必須要坐船。前些年修了陸路通道,終於得以與大陸相連。小島上有1000多個居民,80%以遠洋捕撈為生。這些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油,都要靠這座小小的加油站。
雖然臨近假期,漁老大們也都紛紛回家休息去了,加油工作不算太忙,但油站的值班工作可不得掉以輕心。打開了油站的大門,老常就沿著周圍檢查了一邊,看看有沒有放亂的東西,有沒有在附近抽煙放煙火的人。見一切正常,他又打開了油罐區的鐵門,爬上了區內的儲油罐。“上來是要檢查油量讀數是否和最晚相同,萬一油泄漏了呢。”老常一邊檢查讀數,一邊向記者解釋。
近十米高的儲油罐,遠看並不高,可爬上以后,記者直覺得顫顫巍巍,雙腳發軟。“剛來的時候,我也有點怕高,可一兩個月之后就習慣了。”老常扶穩了有些恐高的記者。
見加油站一切安好,老常他開閥門,打油,接著才打開了油站的門。一進屋,他先把桌子、椅子都抹了一遍。然后打開電腦,簡單整理了一下桌子,這才安心坐了下來。
坐在小椅上,老常和記者聊了起來。現在出海的漁場不多,所以加油的工作比較少,更多的是要注意油站的安全,平時得時刻注意周邊是否有游客或者島民們做出“危險動作”﹔每天早、中、晚都要將整個油站的角角落落在巡視一遍。
“漁船加油可不是想加就能加的。”老常告訴記者,加油得看天來:隻有漲潮的時候才行。也因為這個,半夜三更起來加油是家常便飯,碰到有些大船,需要連續輸油2、3個小時才能加滿。老常這13年給漁民加油,有個習慣,加油時一定要讓漁民核對流量。也就是這樣小小的一個舉動,讓老常贏得了漁民的信賴。
漁民的信任,讓老常干勁更足!還把在懷遠家的老伴兒也叫過來了。看到二老扎根海島,兒女們挺不理解,多次勸他倆回家,可老常卻說:“要是我們走了,一時半會還不一定有人來,再說我們跟這幫漁民們混熟了,我若走了,這裡供油就沒了保障,他們得將船開到很遠的供應站去加油,有點說不過去。”
問起老常為什麼不回家,老常原本爽朗的談吐低沉了下來,眼神中閃過一絲寂寥。“說不想回家過年那肯定是假的,只是油站的總得有人要值班,就讓別的員工回家過個好年吧,再說回家了,我也放心不下這裡嘛!”說到這裡,老常無奈地笑了。
這13個年頭,4000多個夜晚,老常坦言,台風期的大風大浪,連續加油時的徹夜不眠他都可以克服,而漫長的寂寞,以及長時間與親人的分離是最難熬的。“平時,我也想子女,想孫女”當說到動情處,老常有些動情:“我也不太會用電腦,隻能和她們通電話解一解相思之情。”。
那些在油站值班的日子,想念子女的夜晚,老常枕著潮水聲入睡。
記者手記:
常乃倫在靈門島油站4000多個日子的堅守,懷著一份責任心。當然,老常的事跡肯定不是絕無僅有的。我相信,在其它加油站,甚至其它服務行業,都有千千萬萬個仍然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他們的背后也一定有著一個個辛酸的故事。也許他們環肥燕瘦,也許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是,為了工作,為了服務大家,他們犧牲了和家人團聚的時間。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城市才可以繼續有條不紊的運作著。我們在與家人團聚之刻,在今后遇見他們之際,不也應當心懷一份感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