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今天是大年初四,坊間的說法是,這一天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那麼少不了美食團聚。今天我們要特別關注一個群體"空巢老人"。平日裡,他們的兒女在外地工作生活,他們要獨自在家,甚至要照顧孫輩。
我國城市目前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都是"空巢家庭",這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記者走進了一戶空巢老人的家,感受他們的生活。
劉桂林老人今年82歲,老伴扈秀元78歲,他們都是山東人,從上個世紀50年代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安徽淮南煤礦工作,就在淮南扎根了。老兩口膝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已經成家,並且在外地工作、生活,全家人也隻能在春節的時候才能團聚。
扈秀元:我有四代了,工作都忙啊,沒法經常來看我。最遠的是在內蒙,他們都很懂事,一點都不要我操心。
雖然,平時孩子們都不在身邊,但老兩口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豐富多彩。每天早上吃完早飯,他們都會去社區裡的老年活動中心唱唱歌、跳跳舞和鄰居們嘮嘮家常。
扈秀元:他唱京劇,我唱歌,去玩嘛,這樣的話,把我們的身體、精神啊,好像都有一定的寄托。
距離春節還有十來天的時候,他們就早早上街置辦年貨了。
扈秀元:過年嘛,就是自己把家裡弄一弄,一年了,都要搞得整整齊齊的,主要的是要忙吃的。平時嘛,吃得也很好,但是過年了要有一個過年的氣氛,熱熱鬧鬧的。
扈阿姨性格開朗、隨和,也很會做菜,在社區裡是出了名的。她每到一個攤位,攤主都把最好的菜賣給她。
扈秀元:買梅條炒肉絲。就是那個。
攤主:這個是后座,有點老。
扈秀元:奧,那這個好不好。這個可以吧。
攤主:可以。
扈秀元:這個怎麼買啊?
攤主:兩塊五。
扈秀元:給我找幾個好的。我看你的菜好。發財啊。
記者:這家蘿卜好是嗎?
扈秀元:這蘿卜好吃。有葷有素過節。小孩的事我都記得。我有拿手的菜,叫什錦菜。胡蘿卜是紅的,顏色吉祥。花生米、黃豆啊、千張絲啊,都是素淨的東西,每一樣菜單獨炒,然后再放在一起,加上麻油拌好,吃肉吃煩了就吃這個菜。我燒的紅燒排骨,就盼著過年我給他做。
一圈菜市場轉回來,菜籃子已經滿滿當當,時間也快11點了。扈阿姨說,這些不光是大家聚會吃的,還要給孩子們各家都帶回去一些。午休一個多小時,下午兩點半左右,劉叔叔就在書房,上網和遠在廣州的孫女聊天。劉叔叔告訴記者,孩子們經常噓寒問暖,關心他們身體怎麼樣,最近社區裡搞了什麼活動,家裡有什麼變化等等。二老笑著說,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孩子們就算不在身邊,也知道我們每天在做什麼。
劉叔叔:外孫女在美國,孫女在廣州,經常通過網絡溝通。
扈阿姨:腰疼啊,這都是經常自己能夠料理好的,就最近天冷,他就是有一點血壓高,血管有一點阻塞,住了20天院,我就在那陪著。所以,盡量要照顧好我們自己,不要給他們增加負擔。
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是中國人最朴素的情感,老兩口真的不渴望這樣的生活嗎?記者追問,孩子都在外,離你們那麼遠,不想嗎?老兩口擺手笑著說,"他們有自己的事業,老想著在家裡能有什麼出息。"
劉叔叔:經常回來不可能的。
扈阿姨:首先把工作做好,保護自己的身體,這是對我們最大的安慰,就希望他們做好這兩樣就行。
話雖這麼說,但是很多細節都流露了兩個人真實的情感。臥室裡,用孫子、重孫女頭像做成的日歷擺在桌上。客廳中央,十六寸的全家福挂在牆上,抬頭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