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電視台推出《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系列報道。伴隨著記者的採訪鏡頭,不僅王蒙、馮驥才、莫言、姚明等知名人士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傳承自父母長輩的家風、家訓﹔更多的普通人,包括游客、旅客、市民等帶來的的一些神回復,更讓人在忍俊不禁中開始重新審視和思考,家風、家教這一古老但並不落伍的話題。
央視視頻截圖
一麻辣燙店主面對記者提問詼諧地表示:對家風的看法是嚴,忒嚴,不讓抽煙不讓喝酒。有錢都得上交,老婆必須交,老媽必須養著,這兩個女人都不太好對付。
央視視頻截圖
一個小男孩自己拖著行李箱,記者問你這麼小就自己拉箱子呢?他笑答:身為一個男人怎麼能被這點困難嚇倒呢?顯然父母從小教導有方。
馮驥才在採訪中談到,“家風是什麼”這個節目海採採了很多年輕人,他們講,爸爸說不能坑人、不能騙人,寧願自己吃一點虧,說明傳統文化的根還在百姓心裡。關鍵是怎麼把傳統文化在人們血液裡的正能量發揮出來,由家庭帶到社會,由社會變成一個美好的東西再回到家庭。
莫言說:過去給兒子找媳婦,給女兒找婆家的時候,都會了解一下這個家庭的家風,家風好代表這個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們中國大多數的家庭實際上是受中國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儉、節約、好學、上進……這些構成了家風的基本內容,家風也是在與時俱進,更加開放、自由、健康、向上。我們家的家風和大多數農村家庭的家風差不多,我們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視學習,重視文化,就是說勤學上進,與人為善。
央視視頻截圖
姚明則坦言,小時候曾因不誠實被家人揍過,他對家教的最深體會是兩個字:誠實。
80歲的甘肅蘭州市民表示,重提家風必要的很,老一輩的東西,一定要好好傳承下去。年輕人尤其是八零后、九零后,對傳統的東西要好好消化。對家風是什麼,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看法。以下為央視採訪中的部分摘錄:
重慶某小朋友:家風就是家裡面的規則。爸爸對我影響最大,他每個星期天回來都要打我一次。
成都火鍋店顧客:我們家有一個傳統,這一碗飯,吃著隻要剩一粒米,不行,這是不可以的。
某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工人:談戀愛的時候呢,很多人沒領結婚証就住一塊了,這種情況,我家裡肯定是不允許的。
面攤老板:朴實一點,厚道一點,做人要實在一些,天上不會掉餡餅砸到我頭上的。
重慶老大爺:不准喝酒,不准回家太晚,不准在外頭熬夜,還有一個不能欺負妻子,不能打小孩,我們每一天都在記錄,開支用了多少,有一個本本都記了很厚了。重慶男人都是火巴耳朵,就是說不能在外頭亂來,工資卡全部交給老婆,這種也是家規?。
“富二代”創業青年:不啃老不坑爹。
某廚師:媽媽從小告訴我,火要虛,人要實。
67歲中學地理老師陳定珠:媽媽從小教導,屋寬不如人寬。
畫家李燕:父親李苦禪自幼訓誡,人格愛國第一,人無品格,行之不遠。
三坊七巷游客:認認真真做事,老老實實做人。
火車南站旅客:艱苦奮斗,努力向上。
火車南站旅客:爸爸要疼女兒,女兒要疼爸爸。最好的家風就是家庭和睦。
中石油管道局工人:父母從小教育我們,在外面對人要誠懇,做事要認真。
泉州市民:人生應該有磨練,有摔打,閩南人可以在苦難當中有開花的機會。愛拼敢贏,輸贏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