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 “老有所養”是百姓千百年來的追求,也是我國實行社保制度的初衷。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西服整燙工呂華榮,是一名四川來浙務工的基層代表,她在這次大會中最想提的建議,是希望解決農民工的社保“斷保”問題。
呂華榮說,據統計,我國現有農民工將近2.7億人,其中1.5億人在城鄉間流動。去年,我國有3億多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而累計中斷繳保險的就有3800萬人。
“從調查情況來看,斷保人群主要是小微企業就業者、靈活就業人員和建筑工人等職業不穩定、流動性較大的農民工。”呂華榮說,他們斷保后,不僅加大了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空賬壓力,還給斷保者個人造成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上的差別。因為參保者繳費年限不足15年,就無法按月領取養老金,即便達到繳費年限可以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也會因為中斷次數而影響養老金的多少,“農民工本身就是低收入者,如果再失去社會保障,生活就更加困難了”。
為此,呂華榮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對社保轉移接續的條件、資金規模、年限認定、待遇標准等作出具體規定。同時,建立全國社保電子平台,讓社保通過通存通兌,提高轉移支付手續辦理效率。此外,還要簡化轉移手續,要像銀行卡一樣隨處可接續社保關系。
繳費年限是呂華榮關注的另一問題。她在調研中經常聽到,一些農民工反映因工作單位不固定,回家或換了單位后,為已繳的社保轉不轉左右為難。因為轉的話,手續比較麻煩,不轉的話又浪費了金錢。呂華榮建議,國家縮短或取消15年的最低繳費年限限制,按其繳費積累額多少及繳費年限長短,領取相應的養老金,以體現“多繳多得、少繳少得”原則,讓社會養老制度最大限度地惠及低收入的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