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終於搶到了一個發言機會,他站起來,自我揶揄道:要站起來講,一為不超時,二是也能“站著說話不腰疼”。聽后,在場的政協委員都笑了。
這一幕發生在3月7日全國政協民盟的聯組會議上。對於婁源功,這位因連續7年呼吁高校資源向河南傾斜,而被稱作最執著的政協委員。當天,國務院研究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領導列席旁聽,為把教育公平的呼吁講給這些“可以上達天聽”的人,婁源功“自嘲式”的發言才剛剛開始——
在全國800多所本科高校中,有三支隊伍,中央財政拿錢的,地方財政埋單的,還有民辦的。婁源功說,如果把它們比作高等教育的中央軍,地方軍和游擊隊,那麼河南就沒有一支純正的中央軍,他所在的河南大學只是地方軍﹔
他的另一個比喻是,我國有39所“985高校”,112所“211高校”,41所省部共建高校等等,但在普通民眾心目中,“這些學校有的是娘娘級學校,有的是貴妃級學校,還有的只是‘答應’,還有‘常在’”,他們所受的“冷暖”待遇自不相同。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校長鄭強就遭受過這種待遇的“落差”。以前擔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時,他三天兩頭就要去教育部開直屬大學會議,為此常常發愁“開會多”,如今卻要為“沒會開”而發愁了——“到貴州大學兩年了,教育部的會我一次都沒權利參加,我的聲音都傳不到那兒去。”
一個直接的結果是,離部委遠的高校,自己碗裡肉也就少了許多——“貴州大學過去30年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總和,頂不上我原來工作浙江大學1年。”鄭強說。他還打了個形象的比方:“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都是加97號的油,我們不僅加不到93號的,還恨不得油裡加點水,怎麼跑?”
近日,在青年聚集的社交網站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倪邦文的一條建議廣為流傳:非“985”、“211”不招是一種歧視,全國兩千多所高校中“985”30多所,“211”有100多所,招聘時強調非“985”、“211”不招,是人為抬高用人門檻。
婁源功認為,現在高校財政支持是計劃撥款,學生就業卻是市場競爭。在招生指標分配和政府教育投入上,都出現了傾斜的天平。在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眼中,這就是高教界的“貧富差距”,“越窮的學校越窮,越富的學校越富”。
4年前,國家推出了“中部高等院校振興計劃”,但在執行過程中,李曉紅和婁源功都認為走偏了,比如說,提供的機會和經費,不分大省小省,一律一樣。“這公平嗎?你一億人口跟幾百萬人口一樣,這還是不公平。”婁源功說。
從根子上來說,這一問題仍在叩問著本屆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的“簡政放權”,正如婁源功所言,“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不宜管那麼多學校,因為你掌握著很多資源,你沒有管的學校得到資源的機會就會少。”
本報北京3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