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2014年全國兩會的最后一天,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答問中多次談及了經濟增長與民生問題。
對於中國政府來說,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業。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提到,現在我國每年要新增城鎮勞動力就業1000萬人以上,還要給六七百萬新增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留有一定的空間,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
李克強總理表示,GDP增長的預期目標是7.5%左右,“左右”就是有彈性的,高一點,低一點,我們是有容忍度的。至於下限是什麼,那就是這個GDP必須保証比較充分的就業,使居民收入有增長。他說:“我們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們還是需要貼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質量效益、節能環保的GDP。”
2013年中國宏觀經濟下行,是新一屆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一度中央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調控空間和手段又非常有限,國際輿論擔心起中國經濟“硬著陸”。但是,中國政府在沒有用大劑量短期經濟刺激的情況下,2013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保持在了7.7%,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2.6%,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顯然,經濟增長與就業等民生問題有著天然緊密的關系,一些重要的國際會議也傳遞出世界主要經濟體更加看重增長和就業的關系。2014年,中國經濟GDP增長率定在了7.5%左右,CPI目標為3.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4.6%。
之所以是這個數字,李克強總理解釋說,考慮的還是保就業、惠民生,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我們更注重的是數字背后的民生、增長背后的就業。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也難以增加社會財富。”歸根到底,是要堅守民生的底線。
在人口超過13億的中國,就業等民生問題尤為重要,“一個家庭沒有一個人就業,真是毫無生氣,沒有希望。”這是他反復強調的問題,也是克強經濟學的核心之一。此前,他在一次經濟座談會上說,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中國勞動力總量都將在8億以上。所以對中國政府來說,首先面臨的問題或壓力還是要保証比較充分的就業。中國面臨的就業問題,不僅有總量壓力,還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
2013年,國務院接連出台的很多措施都將穩增長同調結構、惠民生緊密結合。例如,棚戶區改造就既可加大投資,也可間接增長就業,還能讓中低收入群體提升居住環境。
但是,“今年的挑戰依然嚴峻,而且可能會更加復雜。” 李克強坦承,既要穩增長、保就業,又要防通脹、控風險,還要提質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標的實現需要找一個合理的平衡點,可以說是高難度的動作。
李克強指出,“破困局要用智慧。我們保持定力,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明確了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就是增長和就業不能越出下限,通脹不能突破上限,而且著力促改革、調結構,讓市場發力。”
簡單說,就是GDP必須保証比較充分的就業,使得居民收入有增長。那麼有了上下限的合理區間,也有了明確目標,但還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來落實。可以肯定的是,在民生保障方面,今年政府要著重繼續做三件事,就是“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
從李克強問答中來看,具體措施包括要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住房等諸多方面來構建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絕不能讓無家可歸、因貧棄醫等現象頻發要採取措施,尤其在一些領域要有更有效的辦法,讓就業、求職機會公平。
李克強對這塊“硬骨頭”充滿信心。“磨好了斧子才能劈開柴。我們有去年應對經濟下行的經歷,中國經濟又有著巨大的潛能和韌性,我們有能力也有條件使今年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接下來,更多具體措施有望進一步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