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9日電 (喬雪峰 郝帥)3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憲平在發布會上表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城鎮化取得了顯著成就,也積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現在城鎮化發展正處於一個重要關口,質量不高、粗放擴張的老路已經走不通了,必須走出一條新路。
新型城鎮化“新”在哪裡,徐憲平認為主要有六個方面:
第一,強調以人為本,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去年我國城鎮人口有7.3億,其中包含2億多農民工及其家屬。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但是他們未能享受城鎮居民的待遇。所以《規劃》提出要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實施差別化的落戶政策,把有能力、有意願、長期在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及其家屬逐步轉為城鎮居民。通過實施居住証制度,使在城鎮就業居住但未落戶的城鎮常住人口能夠享受相應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所以《規劃》首次提出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兩個指標,我想這是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進步。
第二,強調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也是當今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我們說,工業化是發展的動力,農業現代化是發展的根基,信息化為發展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城鎮化是一個載體和平台。新四化相輔相成,融合互動,從而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第三,強調優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我國東部地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18%的人口,創造了36%的國內生產總值,但現在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和國際競爭壓力在加大,需要調整優化轉型升級。《規劃》提出,在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要培育發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如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城市群等城市群,引領國土空間的均衡發展,培育區域新的增長極。從城市的布局來看,現在我國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已經達到了142個,1978年時隻有29個。其中,10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六個,世界上也就是25個,500萬-1000萬的城市有10個。一些特大城市人口規模與綜合承載能力的矛盾在加劇,需要進行有效的調控。規劃提出,要通過加強綜合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的連接,加強產業和公共資源布局的引導,適當疏散轉移特大城市的經濟功能和其他功能,增強城市群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集聚經濟、人口的能力。在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要加快中小城市的發展,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
第四,強調生態文明,就是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要節約集約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資源,強化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推進綠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要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管理模式,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的干擾,盡可能地降低對環境的損害。
第五,強調文化傳承,彰顯城市的特色和個性。要根據不同城市的自然歷史文化的稟賦,體現差異性,倡導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要注重在舊城改造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注重在新城新區建設中注入傳統文化元素,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特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建設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的人文城市。
第六,強調制度改革,形成有利於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人、地、錢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逐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及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通過改革來釋放城鎮化的發展潛力,為新型城鎮化注入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