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訪發現不少轉基因食品“蒙上蓋頭”或羞答答標識 眼神不好還真分不清
文/圖 記者張晨
轉基因食品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根據我國實行的轉基因標識制度,被列入農業轉基因標識目錄並在市場上銷售的轉基因產品均需標識,但記者走訪市內幾家大型超市發現,除食用油、醬油制品以及部分豆奶粉、豆制品有標示外,其他大部分商品的包裝上並沒有明顯的“轉基因或非轉基因標識”。
非轉基因:門口拉“橫幅”宣示
非轉基因很大方轉基因羞答答
記者在西門口中山六路的一家超市發現該超市所售賣的大部分食用油、醬油制品都明確地說明了產品中是否採用了轉基因技術。
在食用油售賣區域,記者看到大約五成左右的各個品牌食用調和油、大豆油基本標識有“加工原料為轉基因大豆”等信息。
以某知名品牌一款5升大桶裝的食用調和油為例,其在外包裝的配料表中已經明確標示出“加工原料為轉基因大豆”,“加工原料為轉基因油菜籽”等關鍵信息。記者看到,轉基因油的價格比非轉基因油的價格低一些,比如上述這款調和油的售價為49.9元人民幣﹔而另外一知名品牌非轉基因食用調和油的價格則高達人民幣84元。
除了食用調和油外,記者還看到一些市場上常見的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等市民常吃的炒菜用油,也有少量產品應用了轉基因技術,但是,其余的大部分產品則明示“此為物理壓榨,非轉基因”等信息。
此外,由於醬油制品大部分需要用大豆、黃豆等壓榨制取,因此其包裝上也都寫明了產品是否屬於轉基因。
在公園前以及芳村地鐵站附近的兩家超市,記者了解到的情況也基本相同,其各類食用油、醬油以及部分豆制品都已經向消費者明示產品中是否涉及轉基因。
不過,記者仔細觀察這些超市售賣的食用油產品后發現,制造廠商對於各自轉基因產品與非轉基因產品給予的“待遇”並不相同。
廠家們對於非轉基因產品,一般都大方地在其標簽的正面顯著位置,以大號字體明確標出了“非轉基因”等字樣。
但是,對於一些使用了轉基因原料的食用油,商家們對這些產品的標識耍了一些小技巧,使其標識隱蔽得多,有點羞於見人的感覺。
記者觀察發現,這些轉基因油的外包裝正面並未看到用大號字體標示出“此為轉基因產品”等字樣,取而代之的則是在產品背面的配料以及營養成分表中用小號黑色字體寫著:“加工原料為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或轉基因油菜籽”。
一位超市的服務員告訴記者,一些市民在選擇食用油時,會關注是否使用轉基因原料,“當然啦,很多顧客覺得轉基因油不好,所以使用轉基因原料的油的標識就印得非常不醒目了。”
轉基因:藏在“后院”你找找
賣者“說不清楚”買者“看不清楚”
除了食用油和醬油制品外,記者還仔細觀察了木瓜、番茄、大米以及餅干、咖啡等水果、副食品的轉基因標識情況。
記者看到,網上盛傳的轉基因木瓜、番茄等瓜果類產品的轉基因標識情況並不盡如人意。比如,在西門口的一家大型超市內,記者在售賣木瓜的商品信息牌、木瓜的包裝上都未看到是否為轉基因的標識﹔番茄和番茄醬的待遇同樣如此,在這些超市內,記者也不知其是否屬於轉基因番茄,詢問銷售人員得到的答復不外乎是“不太清楚”、“不知道”、“看標識”等模棱兩可的信息。另外,諸如乳制品、大米、餅干、咖啡等副食品更是沒有轉基因標識。
記者在超市內隨機採訪了一些市民,部分市民對於食用油是否應用了轉基因技術都比較在意。在芳村地鐵站附近一家大型超市購物的沈女士告訴記者:“平時電視裡主要就是宣傳什麼調和油啊、大豆油啊有轉基因技術,所以買油的時候會看看標簽。”
楊阿伯表示,“我年紀大了,很多包裝上標識看都看不清,也不關注是不是轉基因。”
至於其他普通副食品,大多數市民表示“不太關注”或者“想關注,也不知道如何關注” 。
在超市購物的施女士表示:“網上不是說市場上的大部分木瓜都是轉基因的麼,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上面標識的也很少,我們就是想知道也沒辦法啊!”
告不告訴你
他都有道理
為何我國雖然已經實行了轉基因標識制度,但依然有不少食品並未明確標識?
國務院2001年出台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28條規定,“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目錄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由生產、分裝單位和個人負責標識,未標識的,不得銷售。”而農業部根據國務院的上述條例於2004年出台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除了進一步明確了國務院的上述條例外,還進一步將五類17種轉基因生物列入了轉基因標識目錄。
國家質檢總局出台的《食品標識管理規定》第16條規定:“屬於轉基因食品或含法定轉基因原料的”應在標識中標注中文說明,這意味著,即使沒有被列在農業轉基因生物目錄內的產品也應該標注。比如木瓜,按照國務院和農業部的規定,並未被列入農產品轉基因目錄,因此無需標識﹔而根據質檢總局的規定,假如某超市銷售的木瓜也引入了轉基因技術,則也應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