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快的、嘀嘀兩家打車軟件都把乘客端的補貼降到了3元,“燒錢大戰”硝煙漸散。
明眼人都能看出,前段時間的高額補貼,名義上是打車軟件公司的市場活動,背后是兩家支付系統的競爭。“金主”即將收手,補貼難以為繼,此時重新審視打車軟件,更為客觀、清晰。
以前段時間的市場亂象來責難打車軟件,並不公平。當每單補貼達到13元時,短途乘客隻需花1元即可打車,比公交車還便宜。這種完全違背市場規律的做法,令價格杠杆失去了鑒別真實打車需求的作用。打車難、揚招不停,多半是“燒錢”燒出來的,於打車軟件本身並無太多干系。
打車軟件的努力方向,是以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優勢,來消解傳遞市場信息的高額成本。合理使用打車軟件,令司機空駛裡程減少、乘客等待時間減少,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完全符合市場規律。即使被人詬病的“加價”,也隻反映某時某地市場供小於求的事實,而非司機“黑心”或“歧視”。試想,如果周邊司機多乘客少,轉了幾圈沒有人,司機們搶單還來不及,誰會等乘客加價?
符合市場規律的,總能生存。破壞市場規則的,市場也會默默地還以顏色。行業內,“燒錢補貼”違背市場規律,必然不可持續﹔相應的,政府部門出台的相關規定,也當經得起市場檢驗。
比如,規定接了打車軟件單的出租車,頂燈須變為“電調”,這對揚招乘客和司機來說,都省去了多余的溝通成本。以筆者了解,無論出租車企業還是打車軟件公司,對這樣的對接都表示歡迎。
另一項規定卻被有意無意地破壞著,“高峰時段不得使用打車軟件”。幾家出租車企業表示,目前對這項規定,如果司機不執行,還是以批評教育為主。也就是說,就算司機在高峰時段“偷用”了打車軟件,企業也不會有太多實質性的處罰。一位司機告訴筆者,高峰時段,在市區還好說,萬一拉了一單到某個偏遠工業園區,不讓用打車軟件,難道要像以前那樣空轉?另一位司機則坦言,高峰時段,打車難不是因為司機挑客,是因為大家都堵在路上,車輛的流轉率大大降低了。
此外,不少人反對打車軟件,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用智能手機”。對這點,其實不必太過擔心。聰明的司機發現,用打車軟件的同行多了,在路上被揚招反而更容易。人家不做揚招生意,那我就專做揚招。這也是市場自發形成的規律。
移動互聯網是當前中國最公開、競爭最充分的市場,滲入哪個行業,哪個行業必然受到沖擊。這對行業本身和政府監管都是考驗。應對這份考驗,無論是行業,還是政府,都應將符合市場規律作為考慮的大前提。趙翰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