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重新認識農業風險 加強農業金融服務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董事長 吳文軍

2014年12月08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農業近年來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農村勞動力減少,人地矛盾得到緩解,國內外的資本大舉進入農業,新技術和新組織模式逐漸應用到農業生產,這使得農業生產的供給面出現規模化、資本化的變化特征﹔另一方面,從需求面來看,消費升級帶來的需求多樣化、高端化正成為大勢所趨,農業行業的巨大市場空間引人注目。在此背景下,對農業風險的傳統理解已不合適,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農業的風險問題。

  傳統的投資理念認為農業風險大、投資周期長、回報低,資本在農業投資方面,尤其是農業生產階段往往是避而遠之,使得農業轉型欠缺資本支持。誠然,由於行業的特殊性,農業確實面臨著較大的價格風險、自然風險、疫病風險等,但結合筆者所在農業產業投資的實踐和探索來看,農業的風險並不比其他行業大,資本應在管理風險中獲取回報,而不是望而卻步。

  農業風險的幾個問題亟待重新認識

  重新認識農業的周期問題。傳統的理念認為農業的投資周期很長,使得資本回收慢、不確定性增加。事實上,相比不少行業,農業的投資周期並不顯著的長,甚至某些細分行業收益周期非常快,比如蔬菜基本在一個季度,糧食基本在1—2個季度,養雞45天,養豬則175天便能產生收益,這是很多行業所不能及的。

  重新認識農業的利潤問題。純粹的農業(指養殖和種植)的利潤率並不低,甚至某些環節的收益率相當高。上市公司雛鷹農牧盡管今年上半年虧損,但是其前幾年的毛利率一直在25%以上,淨利率基本在10%左右甚至20%以上。這樣的利潤率在工業行業甚至地產、金融行業來看都是非常驚人的。

  但是,為什麼通常認為農業的利潤低呢?主要原因還是傳統農業格局太分散。一是,土地高度分散,二是,農民的利潤沒有計算自己的人工和土地成本。但這樣的思路與判斷其實是不成立的。因為,農業龍頭企業不能還是按照普通農民的方式進行種植和養殖,而更多的應該掙技術和管理的錢,通過整合資源與要素獲取生產效益的提升。

  重新認識農業面臨的自然災害問題。傳統觀念認為農業屬於靠天吃飯,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大,而自然災害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當然,刮風下雨、旱澇冰雹、低溫寡照等自然風險確實是實實在在的影響著農業生產,不過,如果我們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來看,偶爾出現的自然災害其實是很正常的,而且區域性的自然災害也阻礙不了農業發展的整體趨勢。

  我們發現,農業的自然風險處於暴露狀態,但通過人為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規避自然風險。比如,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通過區域分散、產業分散等方式來分散自然災害的潛在風險。

  重新認識農產品不易儲存及保值的問題。這也是影響金融機構接受農產品為抵押物的一大疑慮。誠然,動物面臨著疫病風險,農產品儲存運輸過程中難免會有損耗,這些因素導致農產品的價值不穩定,因而也影響金融進入農業的積極性。事實上,從一個較長的歷史周期來看,疫情發病率、農產品的損耗率處於一個相對均衡的水平,是可以預期的。

  對農業風險認識的不當導致金融服務的地產化、短期化、保守化

  經過精心設計商業模式、採用先進技術、使用現代管理理念,農業完全可以變為周期快、回報高、自然災害和損耗可控的行業。因此,中國農業發展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可能並非傳統觀念認為的周期長、回報低、自然災害、儲存損耗等外在風險,而是傳統觀念及建立在傳統觀念上的金融體系與現代農業的結構性不匹配,這種不匹配會阻礙農業的現代化轉型,因而是一種較大的潛在風險。

  首先,金融資本對農業的支持存在結構性不足,原因在於對農業資產的評估類地產化。好比房地產開發,之所以銀行和影子銀行對地產的融資和支持樂此不疲,是因為大家相信房子具有很好的流動性,能夠賣出好價錢。同理,由於金融機構大多不相信農業的產出是盈利的,所以也就不願意接納農業的眾多資產作為抵押物,比如農業用地、生物性資產等農業生產最核心的生產資料。

  其次,與此相關的是,對農業企業的金融產品的期限過度集中在短期之內。由於傳統上對農業風險的似是而非的認識,使得農業的盈利能力和長期價值得不到發現或認可,故而金融資本不願意進行長期的投資,以幫助農業建立長期發展的基礎。而長期資產的缺乏正是導致中國農業大而不強的根源,長期資產包括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優質種畜等等。金融機構出於風控和逐利目的進行短期化的資金投放行為無可厚非。但從農業生產的實踐上看,1—3年的期限根本無法去培育農業生產的長期資產。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導致我國的農業生產比較脆弱,也就是通常說的農業仍然是靠天吃飯,風險較高。

  第三,對農業風險的夸大與體制性的保守相結合,使得中國的金融機構可能錯失許多機會。從單個金融企業來說,錯失盈利的機會﹔但對整個國家的農業安全來說,則可能貽誤重大發展機遇。中國的金融資源主要集中在國有金融機構,尤其是國有的銀行。但一方面出於來自銀行控制風險的本能,以及因為國有企業的獨特決策體制,國有銀行往往是傾向於保守的一個群體。回過頭來看,農業投資領域的一些經典案例,則基本上是由外資主導的,盡管國外金融機構對中國農業的介入還不至於在互聯網行業滲透那麼深,還不至於說危及農業的國家安全,但我們仍應該有危機感。

  重新認識農業的風險是為了讓金融更好地為農業企業服務

  我們認為農業真正的風險並不根源於農業的自然屬性,而是源自農業的人文屬性。比如,農業企業的治理水平較絕大多數行業都要低,這是制約農業盈利表現的非常重要因素,這在財務管理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A股上市公司中的財務欺詐事件基本上都發生在農業領域。但經過上市審計和審查的農業行業整體上的報表是真實可信的,尤其是相對於眾多非上市的、中小型的農業企業而言。

  我們平時在盡調農業企業時發現,現金交易和現金坐支非常普遍,財務憑証和賬簿管理混亂,資金預算和調配隨意性大,這給財務修飾甚至造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對農業企業的財務不信任也是導致對農業的金融支持熱情受影響的一個原因。我們也在不同場合呼吁金融機構嚴格把關企業的財務數據,一個方法就是引入上市審計。再比如,普通農戶對農業生產的興趣急劇減退,土地雞肋化特征明顯,這直接導致土地等生產資料的浪費,這也是非常值得重視的現象和值得警惕的風險。大部分地區的農民外出務工的收入已經遠超過其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種植,這使得最廣大的耕地其實並沒有得到最優的利用﹔同時,正因如此,也很難指望一般的農戶或農業企業去進行長期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反過來又導致農戶或農業企業的收入難以實質提升,又可能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總而言之,我們既要正視農業的風險,更要擯棄傳統對農業風險的不當認識。自然屬性衍生的風險並不可怕,對金融資本來說,通過金融創新可盡量去規避風險或減少損失。我們應進行觀念創新,建立對農業的合理預期。農業整體面、長期性的特點,一是需求廣闊,這和絕大部分工業行業不同﹔二是通過技術和管理提升盈利能力的空間非常巨大。其次是策略創新,把握農業領域的真正有長期價值的環節。傳統對農業的金融支持更多的和農業產業化戰略相結合,那是因為當時認為農業附加值低,需要靠工業來提升農業的附加值。這種工業化傾向客觀上造成了客觀的負面效果,就是忽視了已變為瓶頸的農業基礎生產,並且導致各個細分行業的加工產能迅速過剩。中國農業的薄弱環節還是在上游以及跟種植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種畜,而真正在未來10年有魅力的還是上游。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08日 13 版)

(責編:值班編輯、孫源)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
  • 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
  • 盤點A股的明星股東們盤點A股的明星股東們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