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北京12月17日訊(記者喬金亮) 農業部今天首次發布了《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公報》反映了全國各區域耕地質量狀況、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和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並為有針對性地做好耕地質量建設、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開展佔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提供了依據。
根據《公報》,全國18.26億畝耕地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其中,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3%。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較高,基本不存在障礙因素,應按照用養結合方式開展農業生產,確保耕地質量穩中有升。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4.8%。這部分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具備一定基礎,障礙因素不明顯,是今后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礎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測算,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9%。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應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據介紹,《公報》形成得益於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的耕地地力調查和質量評價工作。以耕地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疊加形成的圖斑為評價單元,從立地條件、耕層理化性狀、土壤管理、障礙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狀等方面綜合評價耕地地力水平,進行匯總分析,從而劃分出一至十等級耕地數量及分布。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下一步,農業部將以全國耕地質量等級劃定成果為基礎,推動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大力實施地力培肥、土壤改良、養分平衡、質量修復等措施,著力提升耕地質量,夯實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長遠基礎。同時,抓緊制定《耕地質量保護條例》,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質量保護長效機制。不斷完善耕地質量、土壤?情、肥效三大監測網絡,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耕地質量監測預警體系,定期發布耕地質量動態變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