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重大监管办法及政策措施出台,银行业全面风险管控进一步强化,银行业总体继续保持稳健运行
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该办法的实施反映我国审慎银行监管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助于提升国际市场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有利于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和市场约束,不断增强我国银行体系稳健性,积极促进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10月,第149次巴塞尔委员会会议正式讨论通过了对中国资本监管制度的评估报告。该报告对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制度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总体评估结论为“符合”。资本监管框架的14个组成部分中,12项被评为“符合”,2项被评为“大体符合”。
3月25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规范商业银行理财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对银行理财资金的投向、风险拨备提出明确要求,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的规定。4月23日,银监会公布《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3]10号),要求各银行控制地方平台贷款总量,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并首次要求对融资平台进行全口径负债管理。
监管机构系列监管办法、政策、措施的出台,推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控进一步强化,银行业总体继续保持稳健运行。
入选理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表明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已经与国际接轨,巴塞尔委员会对中国资本监管制度给予很高评价,有利于深入推动国内大型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8号文的出台,是监管机构规范理财业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强化风险管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与精神的新平台、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已取得长足发展。截止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共拥有个人客户67922.54万户,新增8859.46万户,增幅为15%,企业客户1310.16万户,新增150.73万户,增幅为13%,交易规模达到972.48万亿元,同比增加96.37万亿元,增长11%;手机银行共拥有个人客户38106.35万户,新增7125.58万户,增幅为23%,企业客户11.52万户,新增2.23万户,增幅为24%,交易规模达3.99万亿元,同比增加3293.08亿元,增长9%。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争相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精神,或与电商、互联网业界合作,或基于互联网技术与精神的新平台、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4月,招商银行推出小企业专属网银平台U-BANK8,重塑其批发业务模式形态;6月,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注册会员数突破150万,交易额近百亿元,融资规模达到数十亿元;7月,招商银行将微信客服升级为国内首家“微信银行”;8月,民生银行在深圳发起设立民生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面向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综合性电商和金融服务。
入选理由:在互联网基因和精神的启迪下,银行业不断提升和优化服务,运用新思维和新技术,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建设,驱动了金融行业新的变革。
村镇银行突破1000家,农信社改革十周年,涉农金融成效凸显
10月13日,第1000家村镇银行——甘肃永登新华村镇银行挂牌成立。截至目前,经批准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已达1029家,资产规模5492亿元,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为89%,直接、间接民间资本占比为73%。村镇银行已成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重要渠道和服务“三农”的新生力量。
2013年是农信社改革十周年,通过十年来的深化改革,其支农主力军地位得到加强。受国务院委托,银监会尚福林主席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了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情况,对农信社改革发展进行了总结回顾,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9月末,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总资产增至17.83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6.1万亿元,已成为资产规模最大的一类机构中涉农贷款余额最大的机构。
入选理由:第1000家村镇银行挂牌成立标志着农村金融机构队伍发展壮大,金融助“三农”力量加强。自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的骨干力量,十年来努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助农富农”力度得以全面增强。
全国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会议在闽召开,29家银行签署号称“福州承诺”的“绿色信贷共同承诺”
11月4日,全国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会议在福州召开。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尚福林,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29家银行机构主要负责人参会,交流和总结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践行绿色信贷的经验、做法,探讨和研究促进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方法。环保部等专家介绍了当前环境形势与政策,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组织的专家介绍了国外银行绿色信贷的实践经验和监管政策的最新情况。
29家与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签署了《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就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授信管理、积极践行绿色信贷、提升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等内容作出了郑重承诺。
截至6月末,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4.9万亿元。所贷款项目预计年节约标准煤3.2亿吨,节水10亿吨,减排二氧化碳7.2亿吨、二氧化硫1013.9万吨、化学需氧量464.7万吨、氮氧化物256.5万吨、氨氮42.8万吨,为节能减排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入选理由:该事件是中国银行业第一次召开的高规格绿色信贷会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首次签署关于绿色信贷的共同承诺,标志着银行业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加快绿色信贷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绿色信贷、化解产能过剩。
首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功上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战略转型取得重大进展
12月12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该公司股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开始买卖。中国信达成为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信达的首次公开发售在海内外投资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共募集资金约25亿美元,是2013年以来香港最大募资规模的IPO项目。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认购踊跃,共收到75,382份有效申请,超额认购达到160倍,创造了今年以来港股冻结资金的新纪录。国际配售部分也得到众多机构投资者高度认可,累计获得465亿美元的订单。
1999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处置“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设立了中国华融、中国长城、中国信达和中国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化解金融风险、助力国企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为加快落实国务院赋予的商业化改革任务,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陆续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推进了商业化战略转型。中国信达此次在香港成功上市,再度开启了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入选理由:中国信达在香港成功上市,这标志着该公司圆满完成了国务院赋予的商业化改革试点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持续调整,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和涉及业务将进入盈利上升周期。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站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有利的政策导向和市场环境,将为其战略转型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2013年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评选活动自2013年11月中旬启动,收到来自银行业金融机构、地方协会、协会各专业委员会以及新闻媒体推荐和经过初审筛选、理事监事单位投票评选、专家复审推荐及终审评议等程序,最终评选出“2013年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这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7年举行“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评选发布活动。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