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險企原保費排名與規模保費排名相差懸殊,按照這兩項指標計算,珠江人壽的排名分別為64位和34位,相差30位
在保險的保障和投資雙重屬性都得到業界認可之后,險企經營策略的差異體現得愈加明顯,有的注重推廣保障型產品,有的則力推投資型產品,可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一季度的保費數據顯示,18家險企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至少翻番,個別公司同比甚至出現了幾十倍的漲幅﹔與此同時,17家險企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下降。而從原保險保費排名和規模保費排名情況看,諸多險企原保險保費排名與規模保費排名相差懸殊,最大相差30位。
安邦、弘康原保費猛增
從2013年一季度的約2.24億元到今年一季度的98.2億元,安邦人壽的原保險保費以4276%的漲幅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注意。另一家壽險公司同樣引人注目,弘康人壽的原保險保費從去年一季度的0.34億元增加至今年一季度的12.4億元,漲幅高達3523%。
“這表明部分險企今年很重視保障型產品的發展。”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自從去年8月5日普通型人身保險正式啟動費率政策改革以來,不少保險公司開發保障型費改新產品的熱情被激發,紛紛推出各種類型的保障型產品,並且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業績。
保監會的保險產品備案信息顯示,去年8月份以來,太平人壽、弘康人壽、建信人壽、安邦人壽等險企都推出了多種保障型產品,包括終身壽險、健康保險、人壽保險、醫療保險、兩全保險、意外險等。與此同時,多家險企在推出保障型新產品時,都表示與預定利率為2.5%的產品相比,新產品的價格可便宜15%-40%。
“很早之前我就想買一份保險,但總感覺保障型產品很貴,去年年底有保險公司推出新產品,便宜不少,我終於下定決心買了一份。”保險消費者代表陳女士對記者稱,她判斷保險產品貴不貴一方面是看其保障范圍,另一方面是比較所繳保費和出險后的賠償金,價格是買不買保險的重點考慮因素之一。
數據顯示,利安人壽、前海人壽等18家險企的原保險保費同比增幅至少翻番。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險企當中,包括沒有營銷員渠道、主要依靠銀保和電商渠道的弘康人壽﹔也包括前海人壽這一類前期業務主要集中於投資型業務、保障型業務十分薄弱的險企﹔同時,也有建信人壽、農銀人壽等銀行系險企(詳情請參見附表)。
不過,在壽險公司原保費行業平均增速達44.21%的背景下,17家險企一季度的原保險保費同比出現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險企為昆侖健康,降幅達79.63%,中法人壽的降幅為68.38%,新光海航和國華人壽的降幅分別為53.34%和51.18%,此外,光大永明的降幅超過40%。
預期收益率5%很難賺錢
在風險保障與財富管理並重的保險時代,部分險企力推投資型保險產品,甚至重點發展投資型業務,保障型業務成為輔助業務。而從原保險保費和規模保費的排名情況看,最大相差30位。
數據顯示,一季度珠江人壽的原保險保費約為0.16億元,在69家壽險公司中排名第64位﹔其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19.6億元,按規模保費計算,其排名則位於第34位,二者相差30位。
與珠江人壽類似的險企並不是少數。例如,和諧健康的原保險保費僅約為0.08億元,而其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約12.4億元,后者約為前者的155倍,該公司分別按兩項指標的排名也相差27位。此外,昆侖健康、瑞泰人壽、吉祥人壽、國華人壽、前海人壽、幸福人壽、正德人壽等險企都依靠其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的增加使其規模保費排名得到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險企的原保費收入較少,而規模保費已經擠進前20甚至前10位。例如,一季度前海人壽、天安人壽、正德人壽等險企按規模保費排名,都位於前20位。
“這反映出這些險企比較注重發展投資型產品,也可以理解為是錯位競爭策略。”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營銷員增員難、個險渠道難以開拓的情況下,中小險企想走大型險企人海戰術的路子並不容易,而偏投資型的萬能險能帶來巨大現金流,迅速做大規模。
不過,對比2013年上市險企約5%的投資收益率,一些險企推出預期收益率超過5%甚至達到7%的產品顯然是很難直接賺錢的。“盡管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不一樣,但會給消費者一個心理預期,如果險企無法兌現預期收益則可能引發大面積投訴,這是險企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他們會盡量實現預期收益率。”上述人士表示。因此,對主打投資型產品的險企而言,其面臨的投資壓力比較大,可持續發展也存在更多風險因素。
對部分險企側重發展投資型業務,某大型險企高管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市場是多元的,各個公司的發展路徑也應該各具特色,隻要合法、和規,能滿足市場需求,公司能得到發展,應該說其發展路徑就是對的。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多位業內人士的認同,或許,這種發展路徑的分化今后還將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