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應邀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4年1月17日,中國向來華訪問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表示,“願同海方共同努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2014年2月,中國先后邀請印度、斯裡蘭卡參與中方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新倡議。中國的新倡議獲得了包括印度在內的多數國家的積極響應。一條起自中國、經東南亞、過印度洋、到達中東海灣地區乃至更遠的海上絲綢之路有望復興,並為沿途國家帶來繁榮。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冷戰結束后,之前因冷戰“鐵幕”而被隔離開的“兩個平行市場”終於連成一體,經濟實現了真正的全球化。資源、市場、勞力、資金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較好配置,世界經濟也隨之實現了較快發展。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遭遇重創,新興市場國家更是面臨來自西方發達經濟體經濟低迷和政策調整所帶來的沖擊。在此背景下,新興市場國家乃至發達國家要實現經濟復蘇和持續增長,無疑要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以促進資本、勞力、商品和資源實現更高效的配置,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世界的連接,而海路連接是世界連接的重要方面。
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介紹,“中國之所以提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是希望發掘古絲綢之路特有的價值和理念,也就是‘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並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以實現地區各國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是一個合作倡議和合作理念,可以幫助把現在正在進行的各種各樣的合作,特別是互聯互通合作,用絲綢之路的理念和精神整合起來,使他們相互連接,相互促進,加快各自發展。中方在這方面完全持開放態度,歡迎其他國家為此提出好建議,不斷豐富和完善這一理念和構想”。
可見,“海上絲綢之路”至少是提倡以合作理念,促進相互連接,實現共同繁榮和共同發展。那麼,一旦實現更好的連接,其將創造一個龐大的經濟區。首先,“海上絲綢之路”所經之地大多為發展中國家,不僅人口眾多,而且還相對年輕,將為未來的產業發展提供龐大的勞動力。一旦實現更好的連接,這麼龐大的勞動力市場將吸引大量的資金進入。第二,近年來,東南亞、印度等國經濟發展較快,民眾生活水平提高,有些國家還出現較為龐大的中產階層,消費潛力巨大。近年來,世界零售企業紛紛進駐東南亞就是一例。最后,“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將推動海洋經濟合作,促進海洋經濟對國家福利的貢獻,使“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海洋經濟時代大放異彩。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金台觀察》專欄是由人民網財經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及外部專家聯合撰寫的短篇評論,提供具有洞察力的關於中國經濟、商業趨勢的解析。投稿或有關於文章的任何意見請聯系cy#(換成@)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