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

互聯網金融:走好監管和創新“平衡木”

2014年03月26日07:18    來源:經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互聯網金融:走好監管和創新“平衡木”

  從央行暫停虛擬信用卡和二維碼支付業務,到監管層與一些支付機構就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進行“點對點”溝通﹔從攜程網爆出“支付漏洞”事故,到4大商業銀行紛紛下調第三方快捷支付限額﹔……近期,互聯網金融監管防范風險問題再次受到各方關注。監管機構是否還會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如何看待其帶來的風險、監管標准該如何確定?針對這些問題,央行有關負責人和業內專家回應社會關切—

  □ 回應:央行鼓勵互聯網金融發展創新的理念、方向、政策不變

  針對央行舉措,有觀點認為央行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趨向保守,甚至正在“變臉”。但業內人士大多認為,從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歷程來看,央行始終在審慎監管中秉持鼓勵創新的理念。

  以第三方支付業務發展為例。自2011年央行對第三方支付實施牌照管理至今,已發放250多張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業務的市場份額迅速提升,人們享受到的金融消費便利性也得到大大改善。“但目前互聯網金融跑得太快了,央行只是‘踩踩剎車’。”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表示。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央行鼓勵互聯網金融發展創新的理念、方向、政策始終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強調消費者權益保護、強調防范風險、強調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與鼓勵創新是並行不悖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有利於發展普惠金融,有旺盛的市場需求,應當給予積極支持,也應當佔有相應的市場份額。

  但央行同時表示,對一些新的業務要留有觀察期,冷靜地分析總結,一切有利於服務實體經濟和促進創業增長的金融創新均應受到尊重和鼓勵。

  這也符合央行一貫的態度。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在今年2月撰文強調,互聯網金融是創新的產物,既然是創新,就肯定有失誤和風險。對新生事物,既要包容失誤,也要防范風險。

  新近發生的攜程網泄露用戶信息事件,已經暴露出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風險管理存在隱患。業內分析人士坦言,隨著互聯網金融深入滲透消費生活,其安全隱患將會進一步浮出水面。而國內目前既沒有相關立法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獲取用戶信息進行規范管理,也沒有對互聯網貨幣基金等創新產品的專門監管,其蘊含的風險不容小覷,亟須盡快予以防范。

  □ 共識:任何金融創新都須守住資金安全、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如何平衡效率和安全,始終是監管政策需要衡量的關鍵問題,互聯網金融監管也不能例外。

  目前業內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在監管上是否應採取統一標准。

  支持者認為,如果實現了與傳統金融類似的功能,產生了同類的風險,互聯網金融就應該受到與傳統金融一致的監管,否則就容易造成監管套利。

  反對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有其自身的特點,如果在監管標准上強求統一,可能會扼殺創新。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大量原本難以得到金融服務的人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有一定的普惠性。因此,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容忍度,也要考慮這方面的因素。

  對這一問題,央行負責人已經明確:把線下金融業務搬到線上的,必須遵守線下現有的法律法規。支付清算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蔡洪波認為,線上線下金融業務的監管政策應該一致。隻要從事的金融業務相同,原則上就應該接受同樣的監管。

  以信用卡業務為例,在目前的線下業務中,銀行對申請信用卡的用戶要進行“親訪、親簽、親核”,而“虛擬信用卡”的網絡化發卡流程,突破了現有的基本管理要求。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虛擬信用卡的發卡流程本質上省略了防范風險的關鍵環節,對反洗錢法律制度和賬戶實名制度產生較大沖擊。同時,由於辦卡流程無法有效確認客戶本人的辦卡意願,極易出現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

  因此,從監管的角度來說,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傳統金融,無論是創新還是沿襲,都必須守住資金安全、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 措施:量化評估互聯網金融機構風險,提高“適度監管”能力

  在守住安全底線的原則基礎上,業內專家建言,制訂互聯網金融監管具體措施時,應對風險進行量化評估,分清哪些是系統性風險,哪些不是,有利於提高對“適度監管”界限的把握能力。

  從互聯網金融的資金規模來看,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不大。以市場份額最高的“寶類”產品余額寶來說,其發展速度令人矚目。據統計,目前余額寶的資金規模已超過4000億元,用戶數超過了8000萬。但與銀行百萬億元的存款規模相比,依然十分有限。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由於支付寶、余額寶涉及人數較多,已經具有一定的系統重要性。光大証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認為,數量龐大的散戶投資者是一把“雙刃劍”。由於單個散戶的資金量有限,所以其進出不會像機構投資者那樣帶來大的沖擊。同時,更大數量投資者的存在,也意味著大數定律更加有效,平均下來的流動性波動更小。但是,與機構投資者相比,散戶也更加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表現出非理性的行為。這樣一來,擠兌風潮發生的可能性或許更大。

  業內專家認為,要分清並規避系統性風險,要對風險進行量化。郭田勇建議,所有的金融活動都面臨風險,關鍵是要判斷非系統性風險的量級究竟有多高,這需要對風險作出量化評價,要有可靠的統計數據和可信的材料作為根據。比如,第三方支付機構數量很多,各家公司的風控能力、風險管理水平必然不同,其風險大小也就需要有差異化的評估。

  “行業監管不是‘一刀切’。”郭田勇說,當在線支付涉及金融數據安全時,應該對潛在的風險及早作出評估,對相關企業的職業操守及時作出規范,這將有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有利於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責編:薛白、劉陽)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
  • 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
  • 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