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農民工子弟十年闖蕩:從輟學務工到購房兩套

2014年05月04日08:28    來源:華西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各地掀起了帶著孩子打工的風潮。隨父輩進城的農民工子弟,被賦予一個特殊的稱呼—城市“移民二代”。在成都,以家庭為單位的流動人口高達百萬。田世英和梁波就是這個龐大分母上,一個個小小的分子。

  2002年7月,揚帆小學(揚帆學校前身)成為成都市首家獲取辦學資格的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

  5月3日,一批畢業離校10年的學生重聚母校。走過“我們這十年”,他們是否會延續父輩的路走過人生?又會有著怎樣的未來?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席秦嶺張想玲)五月初的成都,天氣將晴未晴。在小長假走到第三天的早上,已畢業十年的蔣元帥再次回到了母校揚帆學校。

  2002年7月,揚帆小學(揚帆學校前身)成為成都市首家獲取辦學資格的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那一年,蔣元帥成為這所學校300多位外來工學生中的一員。她的小伙伴們,都是跟隨父母足跡,從南部、資中、簡陽、德陽、安徽等地遷徙而來。

  如今,揚帆學校的新校址坐落於新都區大豐鎮的一角,可以“名正言順”招收初中生了。新校園不大,寬闊的球場,碧綠的草坪,簡單但整潔的校舍,讓蔣元帥感慨,學校比起十年前好多了。

  其后,在安徽農村老家當了5年留守兒童的王新明,多次試圖進入公辦學校未果的梁波,無力承擔擇校費的田世英相繼入學。

  2004年前后,他們有的輟學,有的遷走,有的畢業后離校。彈指一揮間,10年歲月匆匆流逝。

  自稱缺少“管教”的王新明曾經做過包子鋪老板,正朝金融投資人轉型。

  打過群架的梁波開了家裝修公司。愛美的王艷,則在新都大豐鎮開了一家童裝店。

  ……梁波說,感謝成都這座包容的城市,給他們少年的夢想空下了一塊自留地。

  田世英攤開雙手,25歲的年輕人,手上布滿層層老繭。發黃的老繭,是歲月對依靠誠實勞動,過上幸福生活的人,最大的褒獎。

  5月3日,這群孩子相聚成都,他們想要聊聊“我們這十年”,想要宣告“當年的小伙伴們長大了”,也用這種形式致敬五四青年節。

  十年闖蕩

  房子買了兩套

  想回老家把生意做大

  “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每接聽一通電話,梁波的手機都會傳出這首充滿溫情,懷舊調兒的鈴聲。1個多月前,梁波才換上這個彩鈴。令他大感意外的是,新彩鈴響起10多天后,他和當初的小伙伴們,就要回味當初專屬於他們的“時間”。

  孩時夢想

  當張學友一樣的歌王

  時光倒回到11年前,梁波在南部縣三官鎮外婆家讀初一。

  在他小學3年級時,父親來到成都做河沙生意,母親也跟著到成都辦了所幼兒園。

  梁波的家庭,在當地算是富足人家。有一副好嗓子的他,愛聽流行歌曲,經常在課堂外、山林裡,高歌一曲,是校園裡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他夢想能像張學友一樣站在舞台,那時,他就是名滿天下的一代歌王。

  初到成都

  求學一路坎坷

  初一那個寒假,父母突然告訴他“要帶他去成都上學。”

  到成都后,他就跟在父親身后,前往城北幾所公辦學校尋覓求學機會。看到公辦學校一幢幢漂亮的樓房、標准的塑膠跑道、寬敞的操場,梁波好喜歡,早就把不舍家鄉的不快拋到了九霄雲外。他想象著,與坐在教室裡的這些小伙伴們做朋友。

  然而,事情並不像他期待的那樣順利。“不行!”“不行!”“不行!”距離開學還隻剩下幾天了,他們收獲的是一連串拒絕。

  最后一次被拒絕的那天,父親騎著自行車,他默默地坐在后座,父子倆一句對白都沒有,一路沉默著從九裡堤到荷花池。

  無奈之舉

  進了不喜歡的學校

  后來,他父親的一位朋友告訴他,一所民辦學校可以接受外來農民工的子女。

  見著母校的第一眼,梁波就充滿了抵觸情緒—那是一座舊倉庫改造的學校,進去要穿過熙熙攘攘的菜市場,左拐右轉才能到。學校臨一條臭臭的小河溝,面積不大,面貌破舊,大門居然是斜的。“這學校好差!新學校還不如老家的學校!”

  這所學校裡,梁波曾干過幾件轟轟烈烈的事。第一件,初二考物理,曾考過全級第一。第二件,因同學在課堂上造謠“梁波你媽改嫁”,引發了他們7個人對決30多人。這次聚會,他們沒能聯系上當年打架的同學。“如果再相見,我也隻會笑笑,當年太幼稚了。”

  家庭變故

  輟學到串串香打工

  到成都上學一年后,一天,梁波聽父母談話時說到“父親做生意虧了,欠了不少債,還要送娃兒上學。”

  “我都長大了,不能讓妹妹失學。”當天晚上,梁波悄悄做了個決定:去打工掙錢。

  背著家人,放學后,他去串串香店找了一份當服務員的工作。老板成天板著臉教訓他,還讓他咬筷子隻露八顆牙齒地微笑。勞動強度大,每天要從下午3點工作到凌晨4點左右。干了兩天,吃不消的他帶走一件工作服悄悄離開了。

  未來夢想

  想回老家尋找更大的市場

  此后,火鍋店、電腦城,都留下梁波工作的足跡。聽說開挖掘機工資高,他便投奔舅舅去學習開挖掘機。跟著挖掘機轉戰祖國的大江南北,工資由600元漲到5500元,但4年來梁波陪伴父母的時間不足半個月。

  2013年,厭倦了外面的漂泊,梁波回到成都。賣水果,搞裝修,“我想與家人在一起,多陪陪親人”。

  在成都又打拼一年,越野車有了,房子也買了兩套,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我想回老家,把成都的理念帶回去,或許那裡還有更大的市場”。他還不忘解釋一句“這不代表著我在成都混不走!”

  校長致歉

  輟學率曾超七成

  今后提高教學質量

  分別十余年后,田世英、梁波、王艷、沈家均、蔣元帥等47名同學重新坐在了揚帆學校的教室。

  時過境遷,當年的母校跟隨著農民工遷徙的步伐,由成都市成華區豆腐堰搬遷到了新都區大豐鎮。

  座談會上講到動情處,一些同學的眼裡閃爍著晶瑩的淚花。而老校長鄒永安則向同學們深深一鞠躬,表示歉意,當年學校條件有限,以及學生們家庭面臨的客觀原因,第一代入學的民工子弟,真正讀完高中,念完大學的寥寥無幾。

  同學情濃 幫著小店打廣告

  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孩子現在怎麼樣?成了會場老師們關注的焦點。

  “我在新都大豐鎮開了一家服裝店,”王艷話音未落,蔣元帥就接上話茬,幫她打起了廣告“她的店在一樓,叫某某世家,昨天我都在那裡買了一套衣服。”王艷趁機兜售起生意,“要找我必須要先買一套哈!”

  “我現在龍泉驛區工地做設備租賃生意,房子買了一套在大豐。”蔣元帥說,這時,老校長鄒永安接過話頭說:“咱們是同一個小區啊,不過,你是買的房,我是租的房。”

  校長回憶:曾經輟學率超七成

  揚帆學校是江西人鄒永安一手創辦的。學校取名“揚帆”,他想告訴農民工小孩子們,無論我們的帆多小,都要有出海的夢想。

  “我對不起大家。”已將年屆五十的鄒永安致歉說。由於辦學條件有限,以及學生們家庭面臨的客觀原因,第一代入學的民工子弟,真正讀完高中,念完大學的寥寥無幾。

  這位被媒體稱為“睡在地鋪上的辦學人”,曾依靠一己之力籌措了辦學資金。開學第一年,所收的學費不能維持學校的運轉,鄒永安為了節省自己的開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睡在地鋪上,吃豆腐乳下飯。

  但對於第一代農民工子弟,那刺眼的數字:七成以上的輟學率,讓鄒永安至今介懷。

  鄒永安說,今后,學校的重點工作就是提高教學質量,讓更多的外來務工子女能考上重點高中,上大學。“這也是我們對上一代農民工許下的承諾。”

  記者手記

  愛上這群陽光青年

  從留守兒童到外來務工子女,在留守兒童看來,他們很幸福。

  曾經,我也是6000萬留守兒童之一,飽受與分離之苦。田世英們,很幸運,能在青春期與父母相伴。

  “如果我有孩子,我寧願選擇讓他在家,也不送到當時的學校上學。”10多年過去了,准爸爸蔣元帥如此評價他的母校。但是,他又說“這裡繁華,為我打開了另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我不后悔。”

  在蔣元帥和梁波的努力下,揚帆小學首批300個多娃娃,他們聯系上了47人。很多人都已成了家,生了娃。三分之一的人選擇了創業,其他人有的在打工。幾天的跟訪,我發現這個群體知足,感恩,心態陽光,充滿力量,過著簡單、幸福的生活,我愛這群陽光青年。 記者 席秦嶺 張想玲 張磊

  (華西都市報 席秦嶺張想玲)

(責編:李棟、劉陽)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盜墓影視劇或遭禁播
  • 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廣州車展美女車模扎堆亮相
  • 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揭秘車模鮮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娛自樂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